原题:棉价“降温” 市场的观望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当前,国内棉花市场出现“怪像”:一面是国库储备积压着1000多万吨棉花,一面却是棉价大涨,企业无棉可用。而日前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发文,棉花抛储时间由8月底延至9月底,导致企业又陷入新一轮观望。
储备棉从5月3日投放以来,到7月20日成交数量142万吨,成交率98%以上,平均每天投放2.5万吨。价格也由12428元/吨上冲至7月28日的最高成交价16350元/吨,涨幅逾30%。国储棉价格高企又带动现货皮棉不断上涨,皮棉报价也由4月初约11000元/吨上涨到约15000元/吨,累计涨幅约35%。
上海国际棉花交易中心信息部总监汪前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期棉价大涨主要是受春季储备棉投放推迟影响,致使企业“措手不及”。今年开春,储备棉将于4月投放市场的消息传开,控制棉花库存以降低成本成了企业一致的决策。然而,投放储备棉的公告直到4月15日才发布,投放日期也改成了5月。
华润纺织集团副总经理狄慧也坦言,因为国家要放储拍卖,企业前期特意控制库存和买棉的节奏,为了保住订单,不得不到市场上去买高价棉。
棉价高涨是否意味着下游需求井喷?
汪前进直言:“下游需求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虽然下游纺织业有回暖迹象,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复苏,这其中具有炒作因素。”
国家允许贸易商参与拍储,一些非棉企业趁机囤货,炒作“棉荒”发财。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数据统计,纺织企业与贸易企业的储备棉竞拍成交占比从66%下滑到目前的57%,这期间纺企成交占比曾一度不足50%。很多企业都反映,贸易商拍下的大量棉花滞留在仓库内。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也证实,虽然期、现货棉花价格快速上涨,但向下游市场传导困难,棉制产品销售进一步放缓。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调研情况看,5月份以来,棉纺织企业经营状况越来越严峻,生产不断下滑,不断有企业陆续停产,企业表示如目前状况无改观,将计划停产。
近期,棉企观望的气氛越来越浓。自7月29日以来,国储棉成交率不断下跌,成交价格也是步步回落,目前日均成交价多在13900~14000元/吨左右波动,棉企收购信心下降,上门收购的棉贩也少了许多。
眼下,距新棉上市还剩一个多月时间,汪前进预测,因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部分棉产区较去年再降30%~40%,新棉开秤价走高的可能性较大,预计在7~8元/公斤,现货皮棉的价格在15000元/吨左右。但是后期国储棉拍卖和国际棉价动向也是左右新棉走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