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蚕饲养一般从9月中旬到10月中旬为止,虽然饲养时间短,但只要措施得当,经济效益仍较好。主要采取以下几项关键措施:
一是消毒防病。蚕期的主要蚕病常见于5龄期中暴发病毒空头病和中肠性脓病。其原因多半是由于3龄后期感染病毒,加上叶质不良,气候恶劣,饲养管理不善,以致蚕儿体质虚弱,引起大量发病。防治措施:养蚕前,提前进行蚕室、蚕具消毒,具体用全杀威、漂白粉、消特灵等蚕药消毒,房屋封闭条件好的可用毒消散、优氯净、熏烟剂等进行熏烟消毒,3龄期开始添食红霉素等,从而达到无病早防、有病可治的目的。
二是选择优良蚕品种,做好蚕种催青工作。有了优良品种,蚕农大大减少养蚕风险。在出库时间上,要考虑农事季节安排,这样既错开了农活的劳力、房屋的安排,也避开秋后期低温的影响。
三是注意通风,防止闷热。中秋气温经常超出蚕儿的适温范围,对蚕儿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因此,通风、防闷、防热,创造适当环境条件,是养好中秋蚕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小蚕最好选用专用小蚕室,防止传导热、辐射热。大蚕期宜选用荫凉、高大、便于通风换气的房屋养蚕,要搭凉棚,挂草帘,经常用凉水喷洒蚕室4周,并在室内贮放冷水,设法降温。
四是改善叶质,合理采叶。叶质对小蚕期(尤其是1龄小蚕)的健康影响最大。小蚕要精选良桑,小蚕1龄、2龄期的适熟叶以颜色正绿、手触柔软为准;3龄则以浓绿色,以手捏不碎为好。大蚕期则由下向上采叶,为了防止晚秋期桑叶老化,在中秋蚕3龄期时,即可对桑叶进行叶面追肥。
五是簇中保护,出售好茧。簇中保护环境与茧品质有很大关系,若簇中保护环境状态不良,往往使蚕茧解舒困难,生丝品质低。因此,做好簇中保护非常重要。必须经常开放室门窗,以利湿气的排除,但不宜强风直吹。由于农村房屋条件有限,保护室内适温适湿要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