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后召开的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犹如春风一样掠过大地和山河,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早春三月,江源动员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抓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新时代“三农”工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聚焦产业兴旺
调整种植结构,逐步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建设有机人参、中药材、软枣子、沙棘、刺嫩芽、花海等6个千亩特色种植标准化示范园区,培育壮大长白山珍稀中药材、长白山“特菜”和长白山浆果仿生繁养产业群。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社会化水平。大力发展棚膜经济,引导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加大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做精做细做大优势特色农业,实现由“一季生产”向“四季创收”转变。
用好用活“互联网+”、“物流+”、“旅游+”、“生态+”等模式,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江源特色的生态型、民俗型、康养型、休闲型特色小镇和精品村落,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长白山鸭绿江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规范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长白山农村文化园等特殊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创建工作,确保年内园区创建进入国家级盘子。突出抓好八里坡冬季赏雪滑雪旅游、圣达农业观光采摘园、丽欣花海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全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鼓励林源春、圣达农业、信诺牧业等龙头企业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打造江源绿色农产品国家级、省级名片,持续增强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品牌创建力度,突出抓好“林源春”牌系列饮品、“承天顺”牌白酒、“干饭盆”牌香菇、“八宝”牌黑木耳等特色品牌创建工作,着力打响江源特色农业的“金字招牌”。
聚焦生态宜居
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有机结合的解决路径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植树造林、森林抚育等工作,夯实乡村绿色发展生态屏障。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宜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全年将完成4个省级美丽乡村和8个市级美丽乡村创建任务。引进实力企业建设覆盖60个行政村的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厕所革命”,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解决如厕难、出行难、上网难等现实问题。
挖掘生态发展潜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更多老百姓吃上“生态饭”。发挥“冰天雪地”冷资源优势,发展观赏雪景、温泉养生、冰雪运动等项目,打造冰雪文化,发展冰雪经济。因地制宜、因山就势,探索开发观光农业、休闲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业态,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让群众在发展生态经济中鼓起腰包。
聚焦乡风文明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办好“文化惠民直通车”、“送文化下乡”等系列活动,扎实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农村落地生根,提振广大农民群众的精气神。充分发挥新时代农民传习所阵地作用,深入挖掘传承萨满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鼓励和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创造更多的本土文化产品。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四有”要求,全力推进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创建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活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树立文明乡风。创新乡贤文化,传承乡土文明,引入现代科学文明,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新风尚。
聚焦治理有效
给钱给物,不如建一个好支部。统筹抓好“选、育、管、用”四个环节,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抓好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新型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基层党建重点任务,切实提升农村党建整体水平。
坚持村民自治这一基础,加强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对公共服务、民生实事等村级事务进行常态化监督,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健全完善区、镇、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农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加强乡村社会治安整治力度,坚决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聚焦生活富裕
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落实产业扶贫规划和扶贫项目,依托“春风行动”、“雨露计划”实施转移就业专项扶持,实现稳定脱贫。全面完成易地搬迁后续工程,确保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综合实施保障性扶贫政策,确保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重点在扶贫项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等方面加大扶持,提高扶贫精准度。
将农民增收致富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健全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在质量兴农、种养结合、产品优化上做文章,让好东西卖出好价钱,不断提高农民经营性效益;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上下功夫,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中受益。鼓励支持江源籍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新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让农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聚焦农村改革
利用政策红利,完善好配套措施,理顺“三权”关系,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农村金融、国有林场等各项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制度性供给。全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将乡村振兴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配齐干部力量。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培训计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振兴乡村、服务群众的本领,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及时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第一书记,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打好“乡村牌”、“乡土牌”,感召更多在外的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等各领域人才关注家乡、建设家乡。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更多优秀青年人才扎根乡村。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吸引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逐步形成多形态、多层次、多元化的“乡村振兴”投融资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江源坚持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近几年,累计完成5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项目,创建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439元,增速连年快于城镇居民,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村环境面貌持续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