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主人公:张造力,1969年出生在松原市长岭县太平川镇新风村马场屯,松原兴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党支部书记,省劳动模范、“创业先锋”、优秀共产党员。从为填饱肚子做小买卖,到成为一名企业家,再到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让乡亲们集体住上楼房,过上小康生活,张造力的传奇经历,是改革开放后个人奋斗的创业史,也是改革开放大潮下先富起来的农民生活和思想变迁史。
我在马场屯出生,也在这里长大,这里的一切我都十分熟悉。土地没有承包到户前,吃大锅饭,家家户户都很穷。我家有三间土房,仅有的资产是2头牛和1辆牛车。十几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帮父母干农活。正长个的半大小子,再干农活,就感觉永远都吃不饱。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等有钱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1985年,初中还没毕业,我就回家帮父亲赶起了牛车。
因为太平川地处两省区(吉林、内蒙古)、四市(松原、白城、四平、通辽)的边缘接合部,所以自古物流业就很发达。改革开放后,人们对经商也有了新认识。接过父亲手中的鞭子,我开始在附近村屯赶着牛车搞收购,一年挣个一两千元。尝到经商的甜头后,我不再满足做小买卖,发现搞运输来钱快,就瞒着父母把家里的牛偷偷卖了1300元,又从亲戚、朋友手中借了2000元,买了一辆四轮车开始搞煤炭运输。当时倒煤都是自己装卸,我每天能装60吨,1吨挣1.5元,一天能挣90元,当年就还清了外债。两年后,我手中的存款就达到了1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后来,我又经营了一段时间加油站,结果赔了很多钱,就又干回运输老本行。1993年,我开始收购粮食,用收到的粮食直接和化肥商交换化肥,再卖给农民。几年后,我在太平川开了一家化肥经销商店,一年能挣七八十万元。2005年,我开始筹建化肥厂,投入1100万元成立了兴源复合肥有限公司,开始生产化肥。建厂初期,由于我们的化肥品牌不够响亮,销售情况并不好,当时我的经销商店卖其他厂家的化肥一年能卖6000吨,卖自己的一年只能卖2000吨。虽然销售情况不乐观,但我并没有泄气,我坚信,只要东西好肯定不愁卖。试用了一两年后,产品有了信誉,农民都开始转用咱的化肥。2008年,公司生产的化肥一年就卖到了1万多吨。2009年,看到房地产业机会好,我进入房地产业,个人财富积累达到了人生最高的峰值。
回想自己积累财富的过程,虽然有艰辛,但也其乐无穷。我觉得一切都要感谢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还像祖辈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地里刨食,想吃一顿饱饭都是奢侈。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和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自己富裕后,看到乡亲们很难从根源上摆脱贫困,心里更加着急,希望能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2012年末,松原市领导带队外出考察现代农业,我有幸参加。在考察过程中,看到其他地区棚菜产业的做法,我觉得也适合我们做,就把自己的想法向市领导简要汇报了一下。领导非常支持,建议我在村里搞试点。
考察结束后,我回到乡里,动员乡亲们集约土地发展现代农业。2013年3月,兴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全村72户311口人全部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社员在合作社上班,按月开支,按劳取酬,并在年终享受二次分红。合作社成立当年,全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9870元。收入的增加极大地鼓舞了村民的士气,增强了村民对合作社的信心。
合作社成立后,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我知道,要想实现大发展,就要有好的规划。我决定在村里建住宅楼,农民全部搬上楼房。这样既实现了土地全部集约利用,又让乡亲们尽早过上温暖舒适的生活。
2014年初,经过反复做工作,我们彻底拆迁了原村屯的住宅,修建了8000平方米居民住宅楼、6000平方米老年公寓和2000平方米文体综合楼,实现了当年施工当年入住。社员在用原有宅基地折价后,只需拿很少一部分钱就能住进楼房,并且终身免交物业费。老年公寓现代化设施齐全,实行宾馆式管理,60岁以上社员可以免费入住。
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的干劲更足了。土地实现全部集约,我也踌躇满志,希望带领大家闯出一条致富新路。
过去,乡亲们清一色种玉米,收入普遍不高。土地集约后,我们就开始调整种植结构。2015年,合作社种植水稻100公顷,品种有稻花香、长粒香等,产量达到了20万公斤。种植“孝良香谷”500公顷,产量达到250万公斤,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当年,我们实现产值1300万元,并且带动周边农户1200户、贫困户306户,人均增收2300元。
2016年,松原市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我们又投资1000万元新购进大型农机具7台(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又新建了一座小型水库,保证了农作物生产灌溉用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绿色、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大家喜欢。松原市建设绿色农业城的目标,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目前,我们已经建设谷子示范基地1500公顷,“孝良香谷”育种基地20公顷,合作社自行繁育打造的“孝良香谷”品牌在市场上已得到了很高的认同度,与我们种植的有机弱碱大米一道,顺利与欧亚集团正式签约,在欧亚集团所有超市销售。
在棚菜生产上,我们同样坚持绿色发展。现在,合作社有占地110公顷的蔬菜大棚416栋,我们从内蒙古、辽宁等地聘请了蔬菜、葡萄专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种植西红柿、黄瓜、茄子、西兰花等绿色无公害蔬菜。棚菜生产全部采用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现代化管理,全部施用农家肥及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有机肥料,棚内有黏虫板、防虫网,确保达到绿色无公害标准,棚菜产值一年可达1500万元。2017年,我们又新建276栋新型高效日光温室大棚,并筹集资金1000万元进行集约化育苗、物流配送、观光示范园等配套建设,同步发展观光农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建立了自己的小米加工车间,实现了从农产品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转变。
为真正实现循环发展,我们着力补齐养殖短板,成立了养殖合作社,目前有蛋鸡10万只,羊3000头。修建了容积3600平方米的饲料青储窖和500吨恒温保鲜库,循环农业雏形日益显露出来。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我们信心大增。我们取经问计于科研院校,先后与吉林农业大学、南开大学化学生物学系和国家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开展技术合作,推动各产业链高效发展。
可以说,我们能有今天的发展,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2017年,当上级党委希望我能把相邻的三个贫困屯村民吸收到兴源合作社,带动他们脱贫时,我二话没说,毅然挑起了这个重担。现在,这三个新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已全部搬进新建的住宅楼。新加入的土地也实现了整合,在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合作社成立到现在已经5年了,虽然有时也感觉到累,但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是我的一个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愿意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