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涉农信息 >> 农业要闻

新时代宝玉沟人的故事

2018-08-10 作者:

  宝玉沟屯坐落在辉南县辉南镇双龙村,“宝玉”二字是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如今,他们用智慧的头脑活用党的富民好政策,用勤劳的双手装点美丽乡村,用农民的朴实无华建起了精神大厦,润物无声地写下了一幕幕宝玉沟人的新农村建设故事。

  甘于奉献的“宝玉沟好人”

  宝玉沟屯不大,131户、456口人,可一个小屯子却出了三个远近闻名、叫得响的“好人”。

  农机具“保护神”刘宏喜,他义务修理23年,从不收一分钱,不管村民的农用机械啥时坏、坏在哪,他都会随叫随到,即便是春秋大忙季节,他也会放下手里的活,急三火四赶到现场去修理,而且保证妙手回春。他常说:“屯里住着,乡里乡亲,能搭把手就搭把手,收啥钱。”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始终坚守的那份承诺,带动了宝玉沟学好人、做好人。

  “扫把姐”仲伟玲是一位农家妇女,她不顾带病身体,每天拖着竹扫帚“哗啦哗啦”地清扫着小屯400延长米的街道。看到她的一举一动,许多村民坐不住了,也操起扫把,加入这支没有任何报酬的队伍中。看着干净的街道,仲伟玲又想到栽花种草美化环境,她顶烈日、冒小雨沿路栽花,邻居们看到也纷纷拎起小铲,带着小桶与她一起迎朝阳、伴落日。花季,花丛荡漾,大家的心情比花还美丽。

  “拖车哥”宋恒军,义务为村民拖车整整4年,不论何时、何地,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只要他得到消息,第一时间赶到陷车点,助人脱困。他常说:“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咱哪能钻到钱眼里。”4年来,跑了多少路,拖了多少车,耗了多少油,误了多少工,他自己都说不清楚。

  富民强村的宝玉沟党员

  在辉南镇15个行政村中,要问哪的玉米最好,大伙都会齐声回答:宝玉沟。但去年玉米价格下滑,这让种了一辈子玉米的宝玉沟人不知所措。困难面前,宝玉沟屯的18名党员站了出来。

  他们搜集信息,寻找项目,反复比对,认真推算,最终确定了以发展蒲公英为增长点的产业项目。可村民们没有种植经验,让许多人都不敢尝试。

  双龙村党支部书记闫方民是宝玉沟人,他率先带动产业发展,成立了党员蒲公英合作社,为村民摸石趟路。经过一春带八夏的精心呵护,秋天一算账,效益出来了,亩均收入7千多元,效益明显。村民看到实惠,都积极加入合作社,入社的村民达50多人,种植面积400多亩。

  结构调整的成功,让村民看到希望,也使党员们自信满满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他们组成的突击队,哪有困难就冲到哪里。清淤时,党员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没有运输工具,党员们开着自家的拖拉机,不计报酬。在他们汗水的浇灌下,一条条街道整齐了,边沟顺畅了……村民刘宏芳喜滋滋地说:“俺屯的党员不是白当的,在节骨眼上真管用,要不哪来这么好的光景。”

  传统优良的宝玉沟“家风”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宝玉沟屯的优良传统。村民们告诉记者,下地劳作不用锁门,不用担心家里缺东少西,谁家有个着急上火的事,跟邻居说一声,家里的禽畜保证都给侍弄得妥妥当当。

  大伙每当说起传统优良的“家风”,总是一脸灿烂。记者了解到,77岁的村民孟月明,老伴去世后又回到宝玉沟居住,儿女都在外地,老人生活艰难。是村民伸出温情的双手,送米、送面、送油、逢年过节就去探望照顾。村民姜宝华的丈夫赵永刚患病,在北京治病期间,家里的地无人耕种。30多名村民们主动帮忙,抽水的、耙地的、薅苗的,六垧多地,没误农时,还获得了好收成,姜宝华看着金黄的稻穗感动万分。

  “这种尽显新时代、新农村的精神风貌,是怎么养成的?”屯里的长者闫忠耀告诉记者:“老猫上房背,一辈留一辈,不行春风,哪得秋雨,宝玉沟几届支部书记都是厚道人,没那些勾勾心眼,宝玉沟的和气、仁义、礼让,就这么传下来了。”

  正如调解主任于春才所说:“棍棒出孝子,严厉出巧女,三任从宝玉沟走出的村书记如同航海中的掌舵人,他们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影响每一位村民,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感化着每一个家庭,才形成了家风好、民风正、党风强的正能量,从而使这片土地生长出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上一篇: 家和万事兴 共筑脱贫路——伊通满族自治县三道乡前瓦村刘纯脱贫纪实

下一篇: 买瓜送瓜皆善举 一颗香瓜两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