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季度,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以下简称全系统)企业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总社五届六次、七次理事会会议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各项经济指标实现较快增长,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效益快速提升
一季度,全系统企业汇总实现利润总额3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1亿元,增长38.7%,延续了快速增长的势头。其中,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8亿元,增加3.4亿元,增长62.4%,增速明显快于系统平均水平,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4.4%。分地区看,全系统36个汇总单位中,除中国供销集团和黑龙江2个单位体现为账面亏损外,其余34个单位均实现汇总盈利。
1-3月份,全系统实现毛利率7.3%,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销售利润率1.1%,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稳步提高。
(二)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1-3月份,全系统实现营业收入3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1.8亿元,增长25.2%。其中,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8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5.7亿元,增长32%,占全系统营业收入的65.3%。
(三)资产质量不断改善
截至3月末,全系统资产总额9747.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1309.4亿元,增长15.5%;负债总额747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966.7亿元,增长14.8%;所有者权益2267.9亿元,同比增加342.7亿元,增长17.8%。供销社资本682.1亿元,占全系统实收资本的54.6%。全系统资产负债率76.7%,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偿债能力得到提高;长期借款占负债比例逐步上升,融资能力得到提升。全系统存货周转率为1.8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2次;应收账款周转率为4.8次,比上年同期加快0.1次,资产营运能力不断提高。
二、经济效益结构分析
(一)行业结构
今年以来,我国农资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内外棉价差有所缩窄,供销合作社主营业务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四大网络”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1.7亿元,同比增长55.2%,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60%。农资企业实现利润2.5亿元,同比增长55.9%,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7%;农副产品企业实现利润10.7亿元,同比增长118.3%,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9.5%,其中棉麻企业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195.1%,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13%;日用消费品企业实现利润8.7亿元,同比增长8.1%,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4.1%;再生资源企业亏损2133万元,同比减亏3682.6万元;其他业务实现利润总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9.7%,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40%。
(二)地区结构
从利润的地区构成看,东部地区供销合作社实现利润17.2亿元,占全国47.5%;中部地区供销合作社实现利润9.9亿元,占全国27.5%;西部地区供销合作社实现利润9亿元,占全国25%。西部地区实现利润占全系统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主要得益于新疆、四川、云南、内蒙等西部大部分地区供销合作社利润总额呈现翻倍式增长,但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跟踪观测。
(三)层级结构
分层级看,中国供销集团亏损1.1亿元,同比增亏3923万元;省级社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17.3%,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6%;市级社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2亿元,同比增长24.3%,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22.7%;县级社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7亿元,同比增长44.7%,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57.3%;基层社实现利润总额6.2亿元,同比增长89.6%,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17.1%。系统实现利润情况的最大亮点还是在基层社,全系统基层经营单位充分发挥了贴近农村和农民的优势,不断在延伸经营领域和扩大市场份额上取得新的突破,从而实现了利润总额的快速增长,在供销合作社利润总盘子中的占比也获得了稳步提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系统实现经济效益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
1-3月份,受国内经济环境日益好转、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全系统利润增速势头较猛,规模扩展较大。但如果从企业股权结构上去分析,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占全系统利润总额的比重仅为四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利润来自与供销合作社联系并不紧密甚至毫无产权联系的参股企业和开放办社企业。虽然从系统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在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实现上也获得了快速增长,甚至增速要高于系统平均水平,但从总量占比上来说还是偏小,尤其是在实现利润总额上,更是处于绝对的劣势,各级供销合作社应该对各自企业营收和效益数字的构成进一步加大关注并进行具体分析。
(二)全资及控股企业利润质量偏低
今年以来,供销合作社主营业务市场环境与去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反映在企业经营效益上,一季度全系统实现营业利润24.5亿元,同比增长53.3%,增长速度较快,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7.8%,比去年同期相比有大幅度提高。但从供销合作社实际控制的全资和控股企业看,虽然其利润总额实现60%以上的快速增长,但利润总额中反映经营业务效益的营业利润仍然为亏损状态,增长主要来自于政府补助(政府补贴一项占利润总额的58.7%)。另外,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获得各级政府补助占全系统获得补助总量的73.5%,这反映出各级供销合作社在实施经营战略上还是把关注重点放在全资及控股企业,但从阶段性成果来分析,在得到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情况下,社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益质量却仍相对低下。如果从系统资产运营效益来分析,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所有者权益占全系统所有者权益的57.9%,但实现净利润仅占18.7%,也就是说占有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但由于净资产收益率较低,资产利用效率低下,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四、有关建议
(一)着力完善基层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抢占农村一线市场。后金融危机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经济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刺激增长逐步转向内生增长,发展环境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发展方式的选择形成倒逼机制,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加快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互动,就成为拉动内需、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中枢将会下移,流通领域市场竞争的重心也将随之不断下沉,从而给供销合作社及所属企业创造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我们的工作重点也应向基层进一步倾斜,切实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现代流通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为系统各级经营主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确定战略方向。
从系统近几期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来,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板块的发展各自都遇到了不少问题,虽然仍然维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长,但是增长的稳定性不佳,可持续能力较差,供销合作社需要从国家“三农”工作的发展大局中不断寻找新兴业务机会,并把工作重心进一步放到基层,完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单位的经营能力和效益水平。
(二)着力强化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进一步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目前,系统企业改制发展和完善治理结构的工作正处在一个巩固和提高的阶段,供销合作社对企业的资本控制途径和企业本身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不断探索优化的过程中,统计数据证明,凡是理顺了社企关系且基本建立完善了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经营主体,都呈现出内生发展动力强劲的态势,经营水平和效益质量都明显强于其它。因此,我们要强化对社有企业的监管,完善联社理事会与出资企业管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层考核和薪酬机制,切实调动管理层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益。要进一步推进全资和控股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保证供销合作社对龙头企业控制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产权多元化发展,促进系统企业联合合作,从而全面提升供销合作社全资及控股企业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