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市场信息

大米市场走货疲软 江苏稻谷优质优价凸显

2017-04-28 作者:

    摘要:受制于大米市场走货疲软,米价下行压力较大,江苏稻谷市场优质优价凸显,米企择优收购,多以新陈掺兑方式加工。预计后期随着储备稻谷陆续出库,江苏稻谷市场价格将承压弱势运行。
    一、大米市场“量价”疲软  江苏稻谷优质优价凸显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截至4月15日,江苏省已收购粳稻占产量的比例为46%,与上年持平。按照江苏省粳稻产量1660万吨、商品率60%计算,农户仍有可售余粮240万吨。由于江苏地区2016年产粳稻受不利天气影响,其质量受到一定程度下降,稻谷市场优质优价凸显,大米加工企业择优收购,多以新陈掺兑方式加工,其中包括新陈掺兑、不同年限间陈粮掺兑等,陈粮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流品种。部分米企通过采购陈稻与新稻5055、9108等优质品种进行新陈掺兑,降低大米生产成本,从中获取一定利润。受制于下游消费需求疲软,大米市场走货缓慢,经销商大米备货积极性下降,这一定程度上制约大米加工企业的开工率和粮源采购力度,大米加工企业为锁定利润,规避后市风险,降价销售步伐加快,生产所需粮源主要依靠自身库存,根据市场行情适量补库。大米加工企业开工积极性较差,米糠产出量受限,部分地区米糠价格偏强运行。据市场监测,截至4月中下旬,江苏扬州地区中等粳稻收购价格为2940元/吨,一级粳米加工企业出厂价4100元/吨;南京新港粮油食品市场苏产特等粳米批发成交价4580元/吨斤,苏皖标一粳米批发价格在4400元/吨。4月21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竞价销售2015年江苏产粳稻,起拍价2840元/吨(价格类型:车船板价),成交价3090元/吨,最高加价幅度250元/吨。近期江苏地区地方储备库忙于清仓查库,暂时都没有出库计划,而市场余量有限,米厂普遍反映上量困难。
    二、 内外大米价差缩窄  国内大米进口量同比略减
    美国农业部4月全球大米供需报告显示,2016/17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4.8114亿吨亿吨,高于上月预测的4.8035亿吨,上年为4.7225亿吨;大米出口量预计为4105万吨,略低于上月预测的4123万吨,上年为4037万吨;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1809亿吨,创2001/02年以来最高纪录,高于上月预测的1.1765亿吨,上年为1.1614亿吨。国际谷物理事会将2016/17年度大米产量预估上调100万吨至4.83亿吨。全球稻米生产形势趋好,大米产量依旧处于历史高位,主要大米出口国致力于去库存化,出口政策相对宽松。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供需报告显示,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供需报告显示,2016/17年度中国大米产量预计为1.4485亿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上年为1.4577亿吨。大米进口量预计为500万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上年为480万吨。大米出口量为50万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上年为27万吨。国内大米用量预计为1.44亿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上年为1.44亿吨。大米期末库存预计为6909吨,与上月的预测相一致,上年为6374万吨。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2017年全球大米产量将增长1.0%至5.04亿吨,全球大米库存量将基本稳定在1.7亿吨。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1-2月累计进口稻米数量45.39万吨,同比略减1.87%;其中从越南地区进口稻米数量19.568万吨,同比增长61.95%;从泰国地区进口稻米数量15.1915万吨,同比下降20.42%;从巴基斯坦地区进口稻米数量4.9937万吨,同比下降55.85%。1-2月国内累计出口大米12.6万吨,同比增加381.3%。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监测显示,越南5%破碎大米FOB价格352美元/吨,加上运费、保险、关税及港口杂费等成本,到我国南方港口完税价为2951元/吨;同期,国产早籼米南方销区批发价3860元/吨,两者价差909元/吨。
    三、江苏储备轮出力度加大  稻谷后市行情或弱势运行
    2017年2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2017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较上年分别下调3分、2分、5分,这是2004年国内实行稻谷最低收购价以来的首次全面下调。目前江苏地区政策性稻谷库存数量高企,后期随着江苏地区清仓查库的结束,储备稻谷将陆续大量轮出;国家临储稻谷也将投放市场,且低价超期国家临储稻谷对市场冲击较大。随着天气转暖,大米保管难度加大,伴随终端消费量下降,米价下行压力较大,江苏稻谷市场行情将承压弱势运行,优质稻谷与普通稻谷之间的价差将处于高位,其市场销售格局将分化明显。后期建议密切关注江苏地区储备稻谷轮出力度以及国家临储稻谷的拍卖政策。(来源:江苏粮油商品交易市场特约分析师 张春良)

上一篇: 一季度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有起有落

下一篇: 5月或将成为玉米价格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