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供销社
2003年,吉林市社在省供销社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全系统实现利润12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3%,为省社下达利润计划的150%;上缴税费2600万元,比上年增长8.3%;订单农业合同金额完成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6.8%;为农民实现收入3.9亿元,比上年增长29.6%;为农民增加收入7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3.5%;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60个,比上年增加247个;农村经纪人达到1.5万人。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和做法是:
一、采取超常措施,积极推进“农协”组织建设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大力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03]3号)和省社“两会”精神,我们通过深化认识,强化领导,优化环境,主动作为,合力攻坚,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一)狠抓“农协”网络建设。根据省社关于尽快建立市、县、乡三级“农协”和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吉林市于3月31日依托市供销社成立吉林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在市“农协”成立大会上,选举产生组织领导机构,提出5年发展规划和近期工作目标,并进行了工作部署。到10月末,吉林市所辖9个县(市)区中,有7个县(市)区依托供销社成立了“农协”;在全市100个乡镇中,有82个乡镇依托基层供销社成立了“农协”。新成立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70个。通过三级“农协”组织网络建设,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农协”网络。
(二)强化“农协”基础建设。一是各级“农协”创建后,及时进行注册登记和各种证照、印信的办理,使其成为合法的社团法人。二是成立相关机构,配备了人员和办公设施。全市三级“农协”设立秘书处或办公室8处、信息中心6处、法律援助中心1处、经纪人发展中心1处,配备工作人员268人,同时配备了电脑、车辆等办公设施,普遍设立“农协”组织体系图板、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档案。桦甸市“农协”成立后,设立“农协”办公室,配备5名工作人员,成立信息科技中心、经纪人发展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并确定工作职责,制定《会员管理办法》和《会费管理办法》,制作县、乡两级“农协”组织体系展示板,编制《农协》创立大会示范文本,有效地指导了“农协”工作的开展。
(三)充分发挥“农协”作用。一是抓组织建设。吉林市“农协”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指导意见》。市“农协”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多次深入各县(市)区参加县、乡两级“农协”成立大会,指导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农协”组织建设。桦甸市“农协”实行科室包片、干部包社的办法,将“农协”工作落实到科室和具体人员,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永吉县“农协”召开了4次常务理事会,对“农协”工作进行讨论研究,推动了农协工作的开展。二是抓服务。蛟河、桦甸、舒兰等农协多次组织农协会员和农民参加省市各类农博会,参会人数达200多人次,使农民开阔了眼界,获得了生产信息,对调整种植业结构起到了促进作用。蛟河市“农协”为大力发展粘玉米产业,年初举办了3期培训班,聘请省农研所技术人员授课,240多人接受培训,落实粘玉米种植面积300公顷。为发展木耳生产,于9月份举办玉米芯栽培黑木耳技术培训班,有50多人接受培训,受到农民朋友欢迎。磐石市“农协”聘请市三星化肥厂技术人员在宝山和烟筒山黄岗果树专业合作社开办科学施肥培训班,200多人受训。
(四)进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查和调研。为更好地开展“农协”工作,利用半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本情况普查和调研活动。通过普查和调研,摸清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今后工作方向。据这次普查,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到1060个,其中专业协会442个、专业合作社199个、股份合作组织80个、中介组织56个、综合服务社283个。农村经纪人15053人,其中年经营额5万元以上规模户1847人。在调研基础上普遍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档案,为今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为了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各级“农协”加大了协调力度,主动向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农协工作的支持。在市“农协”的努力下,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意见》(吉市政发〈2003〉15号),明确提出:市、县两级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供销社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将县联社经费支出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发展作为上级党委、政府对下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市)区也发出同类文件。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开展。
(六)推广“农协”典型经验。为了推动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市农协”突出抓桦甸市“农协”工作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6月下旬,市“农协”在桦甸市召开“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现场会”,推广“桦甸经验”,在全市很快掀起加速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高潮。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工作,得到了省社、全国总社及兄弟省、市(州)供销社的肯定和认同。7月份,省社在桦甸市召开现场会。8月上旬,全国总社副主任李春生同志来我省,专程到桦甸市视察了“农协”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1月份,全国总社调研组专程到桦甸考察“农协”工作。省内兄弟市(州)供销社及黑龙江省供销社、广东省供销社等单位先后来我市和桦甸市学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经验。
二、实施“助农增收工程”,提高参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为推进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我们积极实施“助农增收”工程,在全系统开展“助农增收”竞赛活动。
(一)积极落实农业订单,带领农民闯市场。我们组织各级供销社积极参与本地订单农业。全年实现农业订单金额达3.2亿元,比同期增长30%,主要品种有玉米、水稻、大豆、晒烟、粘玉米、苏子、中小药材等30多个品种,带动农户11.2万户,占总户数21%。舒兰市有13个基层社与吉林宏粮米业公司合作,与农民签订3万吨大豆订单,总金额达8000万元,带动农户1万户。桦甸市订单总额达到8350万元,带动农户3万户,可为农民增加收入1600万元。
(二)开展试验示范,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为开发新项目,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我们组织各级供销社主动开展试验示范活动。桦甸市城区供销社引进日本草莓新品种,租地进行示范种植,现种植户达到25户,发展50个大棚,种植面积12500平方米,为农民实现收入100万元,是种植蔬菜收入的5倍。蛟河市黄松甸供销社集资兴办的植物园,带领农民种植中药材,各种药材种植已达12个品种,面积12公顷。
(三)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增强带动功能。一是新建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联办、招商引资创办等方式,新创建龙头企业11个,其中加工型企业3个:永吉县畜产公司大米加工厂、桦甸市烟叶公司籽仁加工厂、蛟河市永丰冷冻厂。蛟河市永丰冷冻厂是蛟河市供销社为扩大松山食品公司粘玉米加工能力,发展粘玉米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创建的。总投资1540万元,日速冻能力100吨,最大储藏量3000吨。 二是积极开发新项目,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桦甸市供销社实施“工业兴社”战略,重点抓9个生产加工项目,其中有6个建成投入使用。金沙供销社投资50万元新上玉米烘干塔,日烘干能力150吨。蛟河市松江亚麻加工厂,投资160万元更新了亚麻加工设备,由过去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提高了生产能力。舒兰市平安供销社水稻糙米加工项目,已于10月份投产,实现销售额800万元,带动农户2万户,实现利润70万元。
(四)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系统把创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载体来抓,加大创建力度。全年新创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12个,总数达到135个。磐石明城镇金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入社菜农48户,种植面积10公顷。现有日光温室50个,面积2万平方米,蔬菜保温大棚130个,面积8万平方米。主要蔬菜品种12个,年产量达150吨,产值150万元。在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金坑村由全市闻名的“穷坑”,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坑”。永吉县一拉溪苏籽专业合作社和苏叶专业合作社今年种植面积达5000公顷,年产苏籽近5000吨,苏叶2000吨,带动农户3000多户,为农户实现收入3500万元,成为永吉县一大主导产业。
(五)扩大生产基地规模,促进产业发展。注重培育生产基地,实行连片开发,促进产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市以乡为基本单位统计,依托主导产业发展以白瓜籽、苏籽、烟叶、苗木、果树、食用菌、粘玉米、水稻、大豆、中小药材、林蛙、养鹿、养猪、养鸡等生产基地49个,比去年增加27个。磐石市宝山乡,在宝山供销社和果树专业合作社带动下,全乡果树种植面积达到530公顷,果树20万株,拥有123苹果、K九苹果、李子、梨等十几个品种,年产量达2000吨,产值150多万元,带动农户280多户,成为我市闻名的果品生产基地。
(六)积极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全市各级供销社、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十分重视品牌开发和品牌效应。目前,全市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品牌产品已达13个,其中省名牌产品3个。蛟河市松山食品有限公司在原“蛟松”牌压缩黑木耳、山珍系列省名牌产品基础上,今年又注册了“蛟松”牌粘玉米省名牌产品。品牌产品,特别是名牌产品,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蛟河市松山食品有限公司“蛟松”牌产品已打入全国60多家超市。永吉县一拉溪供销社的“采绿”牌苏产品在南韩占有6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其首都汉城,“采绿”品牌已成为信得过的名牌产品。磐石宝山果树专业合作社的“磐宝”牌123和K九苹果,在国内已是走俏商品,还打入俄罗斯和欧洲市场。
为促进全系统“助农增收”竞赛活动的开展,市社除定期进行调度外,还于9月份开展有各县(市)区社主要领导参加的拉练式大检查,12月份对竞赛活动进行总评,市社把评比结果通报给各县(市)区政府,推动了“助农增收”工程的实施。
三、深化供销社改革,在创新中推进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供销社工作的主题,不发展就要落后,而不改革就很难发展。2003年在改革上,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
(一)按照“三转两建”要求,积极推进企业改制。吉林市直企业在全部实施股份制改造基础上,今年重点抓了资产界定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完成了理事会资产的界定工作,明晰了产权,保障了理事会权益。加强了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理事会出资管理办法》和《理事会资产管理办法》;在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基础上,逐步实行理事会向改制企业派入董事制度,现已向5户改制企业派入了董事;积极运作对改制企业实行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分设,为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奠定基础。日杂批发市场组织业户创办了同行业公会,加强了行业自律,提高了整体竞争能力。
加大了县(市)直企业改制推进力度。今年有7户企业进行了改制。磐石市供销社直属企业全部实行了规范化股份制改造。到年末,各县(市)供销社系统,凡是具备条件的企业,都可完成规范化股份制改造,改造面达90%。
对基层社进行多种改革模式的探索。永吉县供销社对去年进入破产程序的8个基层社加紧进行破产后期整改和重组工作。丰满区供销社对白山、丰满两个基层社实施了破产。蛟河市今年撤销了4个边微小社,建立3个中心社。经过几年来的调整,全市基层社总数由原来106个,调整到98个。
(二)改革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整合传统经营网络。全系统采取自办、合办、出租门市招商创办等方式,创建基层社超市13家,目前全市基层社小型超市已达34家。桦甸市供销社与本市龙兴超市合作,创办了北台子和常山超市。到年末,桦甸市基层社超市已达9家。磐石市明城供销社新建一处经营面积1100平方米的超市,是我市基层社经营规模最大的超市。磐石市供销社成立基层供销社化肥联合经营集团,采取统一采购、统一发货、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等措施,把过去供销社分散经营的业态联合成一个经济实体,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今年共销售化肥2.2万标吨,为基层社实现利润60万元,体现了联合经营的优势。
吉林市烟花爆竹经销有限公司推行烟花爆竹的定点连锁经营,定点连锁经营店达到100家,既扩大了销售,又强化了市场管理。桦甸、磐石等市实行烟花爆竹归口专营和特许连锁经营,收到较好效果。吉林市日杂批发市场为增强市场辐射能力,成立了配送车队,开辟了舒兰、桦甸、蛟河三条配送线,受到市场业户欢迎,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和竞争能力。
(三)改革市场建设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前几年,市直利用自己的仓库、院落建设了5个专业市场。但供销社资源有限。为把供销社系统的专业市场做大做强,提升市场品位,经调研论证,我们决定采取租用土地的方式建设市场。今年新建4个交易市场,租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为适应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的需要,新建1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超市)。市场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场地面积15000平方米。结合吉林市建设旅游大市和国际性花园城市的实际,在全市新建3个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8.8万平方米。其中龙潭和昌邑两个再生资源市场占地14.8万平方米,一期工程101个营业摊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西关再生资源市场,占地4万平方米,已于9月份投入运营。市场建成后将取消市内420个废品收购站,为净化美化城市做出贡献。
2003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也很多。我们决心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向兄弟市州供销社学习,全力做好今年的工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吉林二次创业目标做出贡献。
二00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