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供销社工作 >> 典型交流

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重新组建基层社

2005-03-15 作者:

——前郭县重新供销社


前郭县重新供销社是2004年4月改造重组的。在县供销社的正确领导下,逐步恢复了基层供销社的各项职能,对重新乡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得到前郭县委、县政府的肯定,供销社主任徐连同志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重新乡供销社是如何通过改造重组,重新走上发展之路的?我向大家作个简要汇报。
一、艰难困境迫使我们走上改造重组之路
尽管重新乡供销社曾经拥有过辉煌,但从90年代起进入了一个越来越不能自拔的艰苦困境,到2002年已经濒临倒闭。
第一,成了名符其实的空壳社。1993年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业务逐步萎缩。面对每况日下的经营状况,重新乡供销社选择了租壳卖瓤的方式,把当时供销社的所有库存商品都作价转卖给职工,把营业室出租给个人经营,供销社收取租金,完全退出了为农民供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服务领域,重新供销社被改为供销公司。
第二,沉重的债务使它资不抵债。1993年以后,重新供销社所剩的几间房子和院落等固定资产,原值只有15万元。由于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早已资不抵债,无力从事任何经营活动,实际上重新乡供销社已经名存实亡了。
第三,职工安置压力使它无力回天。重新供销社共有27名职工,1993年以后大部分分别自寻出路,各奔前程。十几年过去了,仍然没解除职工与供销社的关系。由于重新供销社承担不起社保金,有的职工早已超过退休年龄仍然得不到社保工资。巨大的人员包袱和安置压力使它更是无法生存。
第四,由于上述原因致使重新供销社早已丧失了自己的功能,失去了农民的拥护和政府的信任,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地位。
正因为上述情况,原来的重新供销社已经无法继续生存了,它面前摆着两条路,一条是就此自生自灭,一条是重新组建,获得新生。县社领导从发展县域经济的大局和恢复供销社的使命出发,决心改造重组重新供销社,使它走上一条新生之路。按照县社的意见,我们抓住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机会,经过充分的准备,于2004年4月重新挂牌营业。重新乡供销社成立以来,助农增收220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20万元,供销社盈利1.6万元,实现了多少年来利润上零的突破。
二、开放办社,打下二次创业基础
改造重组基层社,有这样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好,即依靠谁来改造重组,资金和经营设施从哪里来,经营什么和怎么经营管理,过去的包袱怎么处理。这几个主要问题处理好了,改造重组才有前提。在前郭县供销社和县乡两级政府的领导扶持下,这些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为重新乡供销社再次开业作了组织上、物资上和经营上的准备。
一是不拘一格选拔重用人才,重新建立基层社的骨干队伍。徐连同志是当地有名的农村经纪人,经营过餐饮食品和农副产品,在当地农民中有信誉。2003年县供销社组建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时,推举他担任乡农协的会长。在此期间,他热心为农民服务,熟悉了一些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常识,热心于供销合作社事业。根据他的表现和能力,县社和乡政府再三动员他挑起重组重新乡供销社的担子。徐连同志选用了2名供销社的老职工、6名农村经纪人,共同组成了新一届供销社领导骨干。这些同志分工协作,各顶一摊,成了供销社二次创业的核心。
二是按照《公司法》建立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新的供销社实行股份制体制,职工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利益均享,风险共担。在投资体制上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徐连同志以个人68万元资产作担保,以每人1万元集资入股的方式,召集了2名供销社老职工和6名当地比较有能力的农村经纪人入股入社。于2004年4月正式挂上了重新供销合作社的牌子。后来又动员4名职工和7名著名的农村经纪人带股入社。依靠这些股金和资本,重新供销社正式恢复营业,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三是通过“两个置换”卸掉经济包袱和人员包袱。供销社原有职工27名,单位原有的房屋院落及固定资产帐面原值15万元。在县社的帮助下,与长城公司达成协议,以供销社剩余的固定资产抵顶长城公司的全部债务,通过县社与劳动社保等部门协调,27名职工已经全部进入再就业中心或办理了失业手续。解除了企业和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企业得以轻装上阵。
四是恢复和扩展营业项目,担负起促进城乡流通的职责。供销社重新组建以后,我们感到只有马上恢复供销社的一切经营活动,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才能尽快恢复供销社的信誉。为此,我们兴建了建筑面积850平方米的营业室、办公室和库房,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一个综合商店、一个农用物资商店,从烟酒糖茶、针头线脑,一直到种子、化肥和各种农具,所有的项目都经营起来了,行政人员还利用供销社的库房和院落开展农副产品购销活动。经过一段时间运营,销声匿迹多年的供销社不仅恢复起来,还焕发了生机,在购销服务中与农民建立了感情、贴近了关系,为下一步供销社开拓经营以及发展“农协”组织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感情基础。
五是扩大经营服务领域,恢复和增强为农服务功能。几十年的实践告诉我们,供销社的根在农村,供销社的发展必须以农为本,围绕农字做文章,不断拓宽为农服务的经营领域,在为农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第一,我们在坚持搞好工业品供应的同时,恢复了化肥、种子以及农资商品的经营,并且在全乡增设20多个农资商品直销网点,使农民就地就近就能买到所需要的农用物资,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费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我们利用增设的网点开展农副产品购销,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仅2003年,供销社就为农民销售玉米、高粱300多吨,销售羊毛25吨,销售杂豆150多吨,供应各种化肥200多吨。不仅方便了群众,供销社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共同走向富裕
基层社置根于农村,离开农民增收致富,离开农业生产的日益发展,离开农村经济的日益进步,供销社就没有前途和作为,这一点已经被重新乡供销社过去的经历所证明。供销社二次组建之后,不仅恢复和扩大了营业项目,还依托协会搞好服务,与农民共同富裕,与农业产业化共同发展。
重新乡“农协”组织是2003年8月成立的,现有乡级农协理事36人,目前成立专业协会2个,即羊毛购销专业协会和农副产品专业协会。为了充分发挥农协和专业协会的作用,我们在协会工作中采取了三个措施。第一,坚持人才兴业。我们把本乡和附近农场的十几名优秀农村经纪人全部吸纳进来加盟“农协”组织,并在“农协”中担当重要角色,而且还聘请一名退休回乡搞养殖业的处级干部,担任乡“农协”秘书长。第二,根据当地资源、产业实际组建专业协会。重新乡地处前郭县中西部,临近草原,这里的农户习惯于养羊,习惯于种植小杂粮。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决定成立羊毛购销专业协会和农副产品专业协会,以此解决农民的卖难问题。第三,加强协会内部建设。乡“农协”成立后,我们按照《章程》完善了内部组织结构,并且到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在内部机制运行上,我们把协会的构成、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农协运作流程,制作成揭示板向农民公布,不仅便于农民与协会的联系,也便于农民对协会的监督。我们想方设法克服困难,用徐连家的二间房子当办公室,使协会有了办公场所,方便了农民联系业务。在县社的支持下,我们协会还配备了一台电脑,用于为农民搜集各种信息。
一年来,我们坚持依托“农协”组织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在服务于“三农”中,增强供销社的实力。
一是积极开展购销服务。自去年“农协”成立以来,我们通过上网联系与河北保定的客户建立了羊毛收购关系,2003年至今,共为农民销售羊毛40多吨;同时,一年多来为农民销售高粱、杂豆360多吨。
二是让利于民,助农增收。在开展农副产品购销上,我们坚持让利于民的办法,把利润的大头让给农民。去年秋天,“农协”在收购绿豆时,当时的市场价格是每公斤2.60元,可是不到一个月,绿豆的价格上升到每公斤3.20元,很多农民感到绿豆卖早了吃亏了。我们本着不让农民兄弟吃亏的合作制原则,在绿豆销售之后,及时给农民返回价差,补偿了农民的损失。
三是开展信息服务。去年入秋时,市场上芝麻的价格是每公斤6.00元,有许多农户特别是急着用钱的农户都准备尽早卖掉芝麻。这时,我们从网上获知芝麻的价格将会大幅上涨。于是,我们派协会的工作人员及时深入各村通知农民,但是有个别农民不相信,还是偷偷地把芝麻卖掉了。可是,时隔不到半个月,芝麻的价格一下上涨到每公斤13.00元,那些早期出售芝麻的农民后悔得直拍大腿,感到没有听“农协”的话吃了大亏。事后,据我们掌握,仅芝麻一项就为全乡农民增加收入220万元。
四是开展维权服务。今年,我们协会与吉粮集团签订了1000公顷玉米购销合同,由吉粮集团提供玉米种子,并与农民签订了订单。播种后,由于气温低,种子出芽不是很好,有很多农民认为苗情不好影响了产量。事后经有关部门鉴定,不是种子的原因。但是,为了维护供销社信誉和广大农民的利益,我们协会与吉粮集团进行了多次交涉和磋商,最后达成协议,由吉粮集团补偿农民20万元的经济损失。这件事情的圆满解决,不仅维护了供销社的信誉,而且还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称赞。
一年多来,我们重新供销社在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上级社的指导下,通过开放办社,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农民的信任和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上级社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虽然我们的工作刚刚开始,还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但是我们有信心在上级供销社的领导帮助下,逐步完善基层社的各项建设,为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而努力。


二00五年三月

上一篇: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 积极扩大出口业务

下一篇: 深化改革 夯实基础 努力打造全新为农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