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 >> 供销社工作 >> 典型交流

深化改革 夯实基础 努力打造全新为农服务体系

2005-03-15 作者:

——桦甸市供销社


桦甸市共有16个乡镇,5个街道,45万人口,耕地面积8.27公顷。市供销联社位于明华街莲花路中段,内设两科两室,年需经费80万元。目前,我系统共有17个基层社,9个直属企业,691名职工。总资产11800万元,总负债6763万元。资产负债率57%。近年来,我们把基层社建设作为打造为农服务体系的一项重点工作,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99年-2003年市社连续五年被评为省、地社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先进单位;有10个基层社发展成为地级经济强社;作为全国县级综合改革试点单位7月份参加了全国总社在牡丹江召开的基层社体制创新座谈会,并交流了经验。今年8、9月份,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周声涛书记和王如珍主任以及省领导先后来桦视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和网络改造工作,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改革,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基层供销社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1997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有职工2036人,其中基层社955人,离退休职工588人,年支出离退休人员工资360万元,累计经济包袱1.1亿元。面对重重困难,市联社领导班子认真总结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剖析了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原因,深刻认识到,不解决基层社体制和机制问题,基层社就不能彻底摆脱困境。于是,我们从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卸掉经济包袱、减少冗员和重塑形象这三大难点,坚持不懈地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置换身份,减少冗员。在推进基层社改造的进程中,我们采取“自愿选择,经济补偿”的办法,对全体职工实行了解除劳动关系、保留劳动关系、进再就业中心等三项选择,其中选择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有619人,占职工人数的70%,置换成本达320万元,对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通过竞争上岗与基层社签订新的劳动合同。通过改革,基层社职工已由955名减少到现在的339名。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职工建立和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制度,并将基层社 317名离退休人员全部移交进社会保险公司。不仅为基层社解决了冗员负担过重的问题,也为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减少债务,卸掉包袱。几年的基层社改造工作,使我们加深了对“无资产就无竞争力,无资产就无立足之地”的认识,因此加大了协调解决各种债务和净化资产的力度。通过与长城公司协商,利用220万元的现金,解除了6267万元的银行债务,使22户企业实现了债务重组,减少了经济包袱。我们还利用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政策,坚持“保大放小”的原则,采取银行返贷和职工集资的办法,用1080万元的资金,解除了金桥商厦1870万元的债务,保住了金桥商厦,占领了供销社在我市商品流通业的制高点,不仅为基层社改造传统经营网络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而且为供销社实施“小超市,大连锁”的经营战略提供了保障。三是改造设施,重塑形象。我社在5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固定资产,过去由于经济实力弱,大部分房屋建筑年久失修,低矮潮湿,破旧不堪,一派荒凉萧条景象,老百姓误以为供销社黄了,并送一句顺口溜“哪破哪是供销社”,这确实是当时大部分基层社的真实写照。1998年,经市社领导班子研究决定,根据基层社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配合农村小城镇建设,加大了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几年来,通过采取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产置换、职工集资、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共投资2169万元,对15个基层社的基础设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改造经营面积1.4万平方米,改造面达90%以上。改造后基层社焕然一新,不仅改善了经营条件,提高了资产利用率,而且重新树立了供销社形象,奠定了供销社发展的基础。
二、转换职能,构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一)依托基层社组建农协,统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供销社已经走出低谷,如何探索和推进供销社深层次改革,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提高为农服务实力,从而建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目前供销社生死存亡的关键,我市供销社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在省、地供销社的指导下,按照省政府[2003]3号和[2003]19号文件精神要求,把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作为转换职能、统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切入点,集中精力地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分别于去年3月份和今年5月份,依托供销社创建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和“农村经纪人协会”。截止目前全市各乡镇“两协”吸纳会员6350人,其中种、养、加农民大户和农民经纪人1000人。“两协”成立后,我们立足转变职能,发挥作用。从以下三个方面抓了乡村级“两协”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依托基层社在各乡镇组织成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分会和农村经纪人协会分会,分别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市17个乡镇街道“两协”组织的创建工作。
二是对原来创办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协会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共创办和规范专业协会76个,专业合作社85个,综合服务社60个。
三是完善乡级“两协”内设机构,依托乡“农办”和基层社成立了乡级“两协”办公室。设置了乡级农协及专业协会组织机构示意图板,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二)依托基层社创办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市“两协”成立后,我们把协会作为供销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基层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举措去抓。根据设计规划,由领导带领机关干部组织指导基层社围绕产业和资源优势,共成立乡村级专业协会70个,为建立市、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和网络打下了基础。
一是围绕市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协会。八道河子李家村年经营苗木21个品种、710公顷,是全省名副其实的“苗木专业基地村”。市农协成立后,依托八道河子供销社,组织指导成立了“李家村苗木协会”,协会成立后,通过“五统一分”的合作方式,吸纳了复兴、四方、兴隆等11个村的千余户农民,总面积达2万余亩。目前已辐射我市的7个乡镇,发展苗木千余公顷,户均苗木收入逾千元。
二是围绕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协会。桦郊供销社与乡农协积极运作,2003年组织成立了“桦郊乡中药材研究开发协会”,协会以规模大户为主体,在全市发展沙参、刺五加、党参等中药材21个品种,6000余亩,仅桦郊乡就发展中药材4437亩,入会农民968户,年产值1331万元,纯利润443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28元。
三是围绕资源优势,建立专业协会。苏密沟供销社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于2001年创建了大顶子花生专业社,并参与其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服务作用,促进了该专业社的发展壮大。目前该专业社已发展社员60户,年经营额800万元,农民增收150万元。2003年花生专业协会在供销社的指导下应运而生,吸引了四个乡镇的花生种植户加入了协会,会员达到800户,花生种植面积由原来的600公顷发展到今年的1000公顷。目前花生生产已成为苏密沟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三)发展农民经纪人,带动基层社产业化经营。基层供销社积极支持和引导有经验、有资金实力、有经营头脑的种养、产销大户成立专业协会,实行自我服务,共同发展。在协会的带动下,涌现了一批了解农情、熟悉农村市场的经纪能人。目前,我市已发展各类农民经纪人700人,他们常年活跃在广阔的农村,基本上已成为从事农产品销售的职业经纪人。但由于经营行为不规范,市场运作手段粗放,法律法规知识匮乏,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2004年市“两协”办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劳动部门和全国总社确定的培训内容举办了两期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各基层供销社积极协调出资出力。共有304位农民经纪人参加了培训。经考核认定有297人获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其中有19人获高级证书,92人获中级证书,186人获初级证书,农民既提高了经纪人的素质,也使农民经纪人接受了现代合作经济的理念。
三、坚持宗旨,打造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
为把参与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变为基层社干部职工的自觉行动,我们紧紧抓住提高思想认识这个“总开关”不放,通过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反复宣传和发动,还多次组织基层社领导人员到外地考察学习。并通过开展“助农增收”竞赛活动培树典型和机关干部下基层蹲点等办法,使基层社参与产业化经营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近几年,我们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专业社+经纪人+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走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之路。目前,我社共改建和创建龙头企业5个。市供销社粮油公司通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现已成为山东、广东、辽宁、吉林等地的粮食集团和粮食加工企业的代理商。并通过基层社和分布在我市乡村的125位农村经纪人与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以公司+专业社+经纪人+农户的方式,实现了粮食产、购、销一体化经营,年销售粮食5万多吨,占我市商品粮销售的20%,年创利税50万元,成为我市供销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领者。
二是大力兴办专业社。坚持基层社改造与组建专业社相结合,组织农民、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依托基层社创办专业社,为社员提供信息、加工、销售等综合服务。目前,全市共有专业社85个,依托基层社创办的专业社32个。比如,公吉玉米专业社是以公吉供销社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经纪人为纽带,以玉米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为主要经营活动而组建的专业社。社员遍布全乡12个村,1300户,入社股金3万元,专业社为社员提供物资供应、引进优良种子、落实玉米订单、按交易量让利等服务。经过几年来的运作,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自专业社成立以来,实现销售5万吨,农民增收200万元,专业社获利50万元。
三是积极发展村乡综合服务社。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来看,推动产业化经营,必须伴随着供销社综合服务,这是我们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必要措施,为此,自1998年以来,我们把发展村级综合服务社作为推动基层社改造的重要举措,加大了工作力度。几年来,我们在总结白山会全栈综合服务社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七有”标准,对全市分销店进行了改造。目前,已改建和创建综合服务社60个,这些综合服务社依托基层社,下连农户,上挂市直专业公司,面向农民开展预约登记,送货上门等服务,经营服务范围从化肥、农膜、日用消费品供应,拓展到农村邮电、通讯、粮油及红白喜事代理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
四、创新业态,建立现代流通网络
我市基层供销社经过近几年的改制、改造,历史形成的债务大部分已经基本解决,大部分不良资产已经得到处理,绝大部分职工已经得到妥善安置,现存下来的大部分是改造后的优良资产。为此,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将连锁经营、资产重组和基层社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全系统的创新、整合,将现有的独立单体基层社网点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实现二次创业。为此,我们一直把改造传统经营网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按照总社“四项改造”的要求,结合我社实际情况,对改造基层社经营业态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曾多次到外地考察学习,开阔了视野,理顺了思路,制定了“小超市,大连锁”的经营战略。2002年,在调查研究和市场预测的基础上,首先对17个基层社进行了梳理,从中选出了条件较好的基层社先行试点,采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创建了7个便民超市。但由于资金、货源等能力有限,没建配送中心,直接影响超市效益。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主动与我市龙兴物资贸易集团合作。由我方以房屋入股,对方以流动资金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合作公司,实行4:6分成,有4个便民超市,实行了连锁配送,收到较好效果。今年年初,我们又三上北京,与新合作商贸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按照连锁配送的基本原则,利用我社的有效资产和网络资源,在金桥商厦建立以大卖场为主的商品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县以下商场、超市、门店和村级综合服务社,建立城乡结合、上下贯通、合纵连横的连锁经营网络。目前,新合作金桥大卖场商品配送中心已于9月20日正式开业。与此同时,我们在县以下创办乡村级连锁超市和便民店10家,这些超市成为农村网络经营中的亮丽风景。
五、转变作风,促进基层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我市供销社转变作风、转换职能、切实做好对基层社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要办好基层社关键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基层社改革和发展提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并采取有力措施促其发展。好的发展思路,首要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项目,这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每年都要求基层社上“一个项目”,不断的发现项目,培育项目,利用项目发展基层社。如红石蜂产品专业社,横道河子白瓜籽专业社,公吉、金沙社的烘干项目等等,都是根据当地资源和企业实际进行选项和发展项目的。市社领导班子对每一时期的中心工作都实行领导分工包片、科室包点的目标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人头,带头任务,深入基层社进行指导。从98年开始,市社连续五年在基层社开展了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竞赛活动,把各项指标、任务列为竞赛内容,并制定了评比、验收标准,采取定期检查,随时抽查的方式,及时了解任务完成情况,把检查结果作为评比表彰依据,去年底,有9个基层社获得了先进单位称号。同时,建立了激励机制,市社每年都拿出一块资金,奖励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二是为基层社搭建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市社每年都对基层班子进行定期考察调整,对只说不干或因主观努力不够而说事、坏事的给予批评教育或给予相应处罚,对教育不改、工作无成绩的不称职干部及时撤换。基本上做到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同时还选派一些年轻有为的骨干到基层社挂职锻炼,不断打造一支思想解放、作风扎实的干部队伍。三是为基层社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基层社在改革和发展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市联社必须与各乡镇协调,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对基层社工作的支持。几年来,我们都能主动协调计划、土地、工商、税务、公安、交通等职能部门,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强机关自身建设,服务基层,组织召开各种会议,提供信息技术、物资保障服务。如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市社积极协调乡镇领导担任会长,由于乡镇党委和政府对农协工作的重视,有力地促进了工作快速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果。
各位领导,我社在加强基层社建设,打造全新为农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点滴成绩,但与先进县(市)相比,与省、地社的要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对党和政府给予我们的高度评价和荣誉,我们深感惭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决不能辜负领导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定将借这次会议的东风,再鼓干劲,再创新业,把基层社发展壮大,为真正打造全新的供销社为农服务体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00五年三月

上一篇: 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重新组建基层社

下一篇: 发挥监事会作用 促进供销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