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 海巖、 黃天保
曾在上世紀中國計劃經濟時代輝煌無限的供銷合作社,已淡出城市居民的視線多年,卻至今仍是在中國龐大農村市場擁有最完整銷售網絡的「巨無霸」;65餘萬銷售網點遍及鄉村,整個系統年銷售額超萬億元,獨佔全國零售總額的十分之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李成玉近日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在當前中央啟動農村內需的大背景之下,致力於「三農」服務的供銷合作社,正加速內部資產整合和股份制改造,引進海內外戰略投資者,走現代物流業與產加銷一體化的新路,未來這隻「巨無霸」或有機會成為中國零售流通業的「航母旗艦」。
自去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外貿出口遭遇重創,中央重啟內需戰略以彌補外需不足,內需不足的農村市場更是戰略重點。在擁有中國七成人口的農村,生產總值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近十年始終保持在50%以上,但農村市場的消費品零售額只佔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30%。為撬動農村消費增長,政府出台家電下鄉、農資補貼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中央啟內需 供銷社受惠
李成玉認為,這為立足於農村市場的供銷合作社帶來發展機遇。農村市場正處啟動期,農民收入較快增加,消費結構即將升級;作為直接服務「三農」的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也將成為中央惠農政策和農村繁榮發展的直接受益者。
對於供銷合作社發展,李成玉表示,近幾年整個系統都在按照現代物流業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造,更從流通環節介入到產業化過程,參與農副產品、工業品加工,走產、加、銷一體化的新路。從06年開始,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開始建設「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即新網工程)」。這將是一個全面覆蓋中國農村市場的生產資料銷售網絡、農副產品購銷網絡、再生資源回收網絡以及日用消費品經營網絡。
未來,供銷合作社通過流通網絡採購農副產品,然後通過超市、社區及批發市場等終端銷售出去,同時還將農民需要的日用百貨商品,通過供銷合作社渠道再送到農村去,最終將城市的生產廠家和農村的銷售終端聯結起來。
65萬網點 銷售額超萬億
去年,全國65萬個供銷社網點銷售額超1萬億元,佔到全國零售額的十分之一。但李成玉說:「這個比例太低了」,他希望通過繼續鋪設網點和打通流通環節,將比例進一步提高。未來兩三年,要在數百個網絡薄弱或空白的縣重新鋪設基層經營服務網絡,新建一批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並通過投資改造、升級系統內現有的1,800多個批發市場。
供銷合作社系統企業的改制亦提速。李成玉說,系統內企業將引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實行股份多元化,鼓勵經營者和員工持股。在內部股份制改造完成後,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
另外,在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不變的原則下,供銷合作社也朝產業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來應對市場的多元化。李成玉說,一些省份供銷合作社組成企業集團,不但整合生產、流通領域以及國內、國外市場,業務還擴展到房地產開發、汽車銷售、紡織品加工出口等,成為有實力的經濟體。
「農業通」省長轉型 少了官帽拓了視角
李成玉考察河南平頂山農業生產。
在河南主政多年的李成玉,引領這個農業大省實現傳統農業與新興工業同步崛起,在海內外備受矚目。去年4月,李成玉調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擔任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在外界看來,沉寂多年的供銷合作社,或是最邊緣化的部級機構。此次專訪一開始,記者便開門見山發問:「從1億人口大省省長到供銷合作社擔任主任,是否感覺權力落差?」李成玉笑答,沒有落差,視角卻從地方擴展到全國,舞台更廣闊。
李成玉一直被外界譽為「農業通」,對供銷合作社,自然也不陌生。1992年李成玉初到河南擔任副省長,便分管農業,一管就是3年多,而後在7年常務副省長和5年省長的任職過程中,「三農」問題也是繞不開的第一要務。不過李成玉坦承,來到供銷合作社,仍面臨「角色轉換」。
「過去在省裡做領導,手中握有『官帽子』,可以從中央和地方獲得一些政策空間、金融資源;到了供銷合作社,這種權力就很少了。」在李成玉看來,儘管供銷合作社屬於參照公務員管理部門,工資由財政發,但實際上是一個經濟實體,以服務「三農」為己任。
上任一年多 跑遍近20省
「少了很多行政權力」的李成玉直言,「沒有了『官帽子』,很多時候就要靠自身努力去開拓自己的實力」。李成玉自信這種工作轉換還算「自如」,「供銷合作社也是經濟工作的一部分,只要真正把握經濟工作的規律,介入這個系統並非難事」。
對於這個總是笑呵呵、沒有官架子的省部級大員,媒體總用兩個字來評價:「務實」。來到供銷合作社,李成玉「務實」的工作作風亦沒有改變,上任一年多來,便跑了近20個省的供銷合作社。
李成玉說,過去做省長時,覺得供銷合作社發展很困難,現在經過調研發現,不少基層網點都還在,一些地方甚至佔據黃金地段,房產升值可觀,一旦有了好機制,就可以激活。「供銷合作社有很多亮點,這些只有憑對工作的執才能觀察到。」
整合千億供銷集團
今年3月,廣州荔灣區供銷社開展諮詢活動,並贈送農民肥料。
李成玉透露,供銷總社計劃整合旗下多家骨幹企業,發展成為有實力的企業集團。
目前全國供銷總社共有12家直屬企業,包括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中華棉花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新合作商貿連鎖有限公司等。李成玉說,這些企業去年銷售收入在六百七八十億左右,未來兩三年內銷售收入可能會突破1千億元。
與此同時,供銷合作社系統也在推進內部的資產聯合。由於歷史原因,供銷總社、省、市、縣級企業資產分割、市場割據,李成玉上任後,鼓勵總社企業參股省、縣一級供銷合作社相關領域企業,通過產權聯合,打開市場壁壘,避免惡性競爭。
引境內外投資 冀闖金融領域
李成玉接受本報專訪。
在李成玉看來,「半官半商」性質的供銷合作社企業,可以通過股份制改造、引進現代企業制度、上市「三步走」,實現脫胎換骨、做大做強。他透露,供銷合作社系統內的一些大企業股份制改造已揭幕。去年銷售收入達400多億元人民幣的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簡稱中農公司),已引入平安保險作為戰略投資者,系統內其他企業與戰略投資者的資本合作亦在洽談中。
中農公司是中國最大的農資經銷商,總註冊資本1.2億人民幣。據悉,中農集團與平安保險達成協議,平安保險出資1億多元人民幣,獲得13%股份,其餘股份仍歸全國供銷總社。
內部股份制改造已揭幕
李成玉認為,平安保險可以憑借供銷合作社現有的銷售渠道完成網點輻射,進攻全國市場,降低成本。而供銷合作社則獲得來自平安保險的資金支持、現代企業管理理念,也為將來的「金融夢」埋下伏筆。李成玉透露,供銷總社正在研究和探討,借鑒國外合作社的經驗,將來建立一個服務於系統內部的銀行機構,為生產經營提供金融支持。中國近年放寬村鎮銀行的准入,為此提供了可能性。通過與平安保險合作,則增加了供銷合作社在金融領域發展的經驗和資質。
供銷總社下屬的新合作商貿連鎖有限公司(簡稱新合作)正在和俄羅斯投資公司洽談股權合作,俄羅斯投資公司出資1億元人民幣左右獲得百分之十幾的股權。
此外,中國再生資源開發公司也在與多家外資投資者談判,亦有香港投資者表露投資意向。
李成玉表示,現階段供銷合作社希望引入財務投資者,因為它們能夠給予企業比較寬鬆的管理環境,較少參與企業管理,資金則相對充裕。
供銷合作社 冀再創輝煌
供銷合作社是組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中國供銷合作社,鼎盛時擁有110萬個網點,計劃經濟時代一直獨佔農村地區商品、物資的流通渠道,柴米油鹽、農副產品、農藥化肥等所有生活生產資料都要通過供銷合作社銷售。
到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改革開放深化,受限於體制和經營模式的落後,供銷合作社系統陷入經營困境,連年虧損。由於競爭不過個體商店,供銷合作社開始大量撤併基層網點,在很多鄉鎮一度銷聲匿跡。到90年度末,供銷合作社發展陷入最低谷,整個系統年虧損超過百億元。
近年供銷合作社逐步恢復發展和網點佈局。如今除31個省市級供銷合作社外,340多個地市、2,300多個縣、22,000多個鄉鎮都設有供銷合作社,最末端銷售網點更有65餘萬之多,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經營網絡覆蓋全國三分之一行政村,整個系統銷售額也在全國10萬億商品零售總額中佔到一成,系統內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的企業有20多家。
2008年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銷售總額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762萬億元,匯總實現利潤112.4億元,所有者權益達到1,169.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