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桦甸市供销合作社
我们桦甸市供销社共有17个基层供销社,9个直属企业,692名职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供销社经营体制和组织体制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是在“三多一少”流通体制改革的冲击下,我社于1995年起实行了以“租壳卖瓤”为特征的“柜组承包”责任制,进而转向资产经营,只保留了化肥、烟花、物资回收三个主要品种的商品经营,经营空间不断缩小。二是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农村出租门店的增加,使供销社资产经营业务严重受挫,租金呈下降态势。三是随着国家对化肥经营的逐步放开,1998年以来已呈“三足鼎立”局面,供销社化肥销售市场占有份额逐年降低,收入逐年减少,使过去主要依靠化肥收入维持生存的农资企业和市社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四是近几年来银行加大清理不良资产的力度,供销社赖以生存的基础越来越少。这些情况都危机着供销社的生存,制约着供销社的发展。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主动出击。不断开拓生存空间,寻求发展的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回答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销社不能被动地接受市场冲击,而应主动调整经营体制、改革经济体制、创新组织体制,进行“二次创业”。今年,根据省政府3号文件和省社、吉林市社“两会”精神,大张旗鼓地开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3月7日成立了桦甸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6月底完成了全市17个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的建设,同时创办各类行业协会70个,各类专业协会70个,规范和完善各类专业社85个,综合服务社60个,初步形成了以市乡村三级协会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网络,为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省社的要求,现将我们大力推进供销社组织体制创新的情况,作如下汇报,请省社及各地(市)供销社领导给予批评指正。
一、统一思想,提高对供销社组织体制创新的认识
供销社传统经营活动是流通领域,经营方式是一买一卖。在一买一卖经营业务日趋萎缩的情况下,供销社是固守,还是开拓新领域,是近几年来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们认识到,随着市场多元化的发展,流通、生产、加工等领域已经没有固定的限制。一个企业,只要你认为有发展,有作为,就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本企业能力,进入任何一个领域,而不应用计划经济的框框来限制自己。为此,我们进行了“跳出供销社,发展供销社”的尝试。如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生产加工业等,收到了一些效果,也使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今年初,省政府3号文件和省社、吉林市社提出供销社要介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要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载体和“领头羊”,我们认为这是给供销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的道路。为了统一思想,解决认识问题,我们在领导班子提高认识基础上,组织机关干部和基层领导干部认真学习省政府3号文件,桦甸市政府4号文件和省社、吉林市社“两会”精神,较好地解决了不该干,不愿干,不会干、不想干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是纯农村工作,不是供销社的正业,供销社不应该抢农委的活干。二是认为这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活,起码是短期内没有回报,对供销社现实没有什么好处,因而不愿干。三是认为供销社不熟悉纯农村工作,不如农委或农业部门干得好,不会干,有畏难思想。四是认为供销社没进财政开支,缺资金、缺人员、缺设施,因而不想干。通过学习讨论,分析形势,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是供销社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加快供销社发展,促进供销社真正办成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由之路。一可以扩大经营服务领域,为供销社发展创造机遇;二可以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供销社在农业、农村、农民中的地位,得到农民的拥护;三可以提高供销社在党委政府中的位置,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这些都是有利供销社发展的重要因素。认识提高后,各基层社出现学着干,帮着干,抢着干,比着干的大好局面,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出现了新气象。
二、全面规划,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一) 主要做法
1、抓设计。根据省政府3号文件和省社、市社"两会"要求,结合桦甸市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出如下设想和规划:一是依托市、乡两级供销社成立两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依托乡或村主导产业成立专业协会。乡农协和各专业协会为市农协分会,不具有法人资格,由市农协下达批复和颁发证书,在民政部门备案。二是依托市里确定的主导产业成立市级专业协会,在民政部门注册,具有法人资格,为市农协会员单位。三是为促进各级、各类协会健康发展,在协会建立初期,暂由党政领导兼会长或副会长,待协会正常运转,发展状况良好时,逐步弱化行政色彩,逐步向"民有、民管、民享"的纯粹社团组织发展。
2、抓规划。根据全年农协工作任务,制定了农协工作规划。一是在6月末前完成市、乡两级农协的创建。二是年内完成195个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创建和新发展经纪人362人的任务。
3、抓标准。为保障农协建设质量,分别制定了专业协会、学会、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站、经纪人、规模大户考评标准、考评依据和考评办法,做到了有标准、有依据、有办法可遵循,保障了工作质量。
4、抓基础。为了推动农协工作开展,桦甸市农协成立后,狠抓了基础工作。一是成立市农协办公室,配备5名工作人员,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和工作专用车,保证了工作需要。二是成立了信息中心、经纪人发展中心和法律援助中心,开展了相关的工作。三是统一编制了乡级农协和专业协会成立大会示范文本,并建立健全了各级协会档案。四是设置了桦甸市农协及专业协会组织机构示意图板和乡级农协及专业协会组织机构示意图板,实现了规范化、形象化,对指导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5、抓操作。根据设计规划,由领导带队,组织人员抓了农协组织建设的具体操作。经过3个月的努力,完成了桦甸市农协和全市17个乡镇农协组织的创建,同时对原来创办的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站等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完善和规范,共创办和规范专业协会70个、专业合作社85个、综合服务社60个,经纪人发展到410人,初步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和网络。
6、抓协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涉及到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顺利进行,狠抓了协调工作。一是协调各级党委、政府的关系。如争取有关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各级协会名誉会长、会长,邀请领导同志参加各级农协成立大会等。二是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关系,如农口相关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妇联、市政法委、市信访办等单位,吸收有关领导任协会副会长,同时给副会长分派任务,让其代表市农协参加乡农协和专业协会成立大会,调动了副会长参与农协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二) 主要成果
1、推动了组织体系建设。省农协成立后,我们立即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汇报,争得了支持。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工作,市农协筹备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于2003年3月7日,由桦甸市供销社发起,市直涉农部门、社会团体、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为主体,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市)级农协。大会讨论通过了农协章程,选举了理事、常务理事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等组成人员。市政府副市长刘奇志同志担任了农协名誉会长,财政、银行、林业、粮食、发展计划、科委、组织部、妇联等部门为副会长单位。同时,设立了内设机构,开展了正常工作。
2、促进了专业协会建设。市农协成立以来,我们把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举措去抓,全市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围绕市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协会。我市今年确定了十大主导产业,目前十大主导产业中的7个产业已创建了市级专业协会。如:八道河子李家村"苗木协会",经营苗木由去年的15个品种、530公顷,发展到今年的21个品种、710公顷,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苗木专业基地村"。苗木协会通过"五统一分"的合作方式,吸纳了复兴、四方、兴隆、双阳、西北岔、向阳等11个村的千余户农民,总面积达2万余亩。2002年创产值1亿多元,销售收入5000万元。目前,八道河子镇已成为东北第一大苗木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河北、内蒙古、北京以及西部一些重要省市。不仅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而且已辐射我市的7个乡镇,发展苗木千余公顷,户均苗木收入逾千元。
二是围绕特色产品,依托专业社创办行业协会。如夹皮沟镇东兴村贝母专业合作社,本着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以户为单位统分结合的经营模式,2002年全村共投资80万元,发展贝母近55公顷,入社农户发展到160户,2003年春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入社农户户均收入5000元以上。农民高兴地说:"这样的专业社才是农民自己的家"。全市共创办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70个,涉及种植、养殖、销售、加工等诸多领域。农协成立后,我们又依托专业社,把生产某一产品的数个专业联合起来,创办了行业协会,如:白瓜籽产业协会、花生协会,如:牛养殖协会等都是依托专业社跨乡镇的行业协会,加强了合作与联合,扩大了规模,促进了产业化经营。
三是围绕主导产品,依托规范大户建立专业协会。桦郊乡中药材研究开发协会,以规模大户为主体,在全市发展沙参、刺五加、党参、地肤子等中药材21个品种,6000余亩,仅桦郊乡就发展中药材4437亩,入会农民968户,年产值1331万元,纯利润443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28元。解放村党支部书记魏清义,今年投资2万多元,种植了4公顷12个品种的中药材,年底可创收3万多元。罗圈村社主任吕艳杰,2003年共投资17.5万多元,发展了五个品种31公顷的生态药材示范园。
四是因地制宜,组建一批有特色的专业协会。如二道甸子镇"黄牛养殖协会",共养牛1.2万多头,户均养牛30头,全年出栏黄牛6000多头,纯收入134万元。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据统计,全市共创建专业协会85个,如苏密沟乡的养羊专业协会和西洋参专业协会,红石镇色洛河林蛙养殖专业协会,二道甸子的野山参培植专业协会,桦郊乡的花生专业协会等等。
五是依托供销社门店、创建综合服务社。白山镇会全栈综合服务社创建于1998年。该综合服务社在供销社投资的基础上,吸收农民和职工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劳分配、按股分红、共担风险,体现了合作制民有、民管、民享的原则。该社现有入社农民128户,服务对象4个村1100户农民,有固定营业面积447.5平方米,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万元。综合服务社除积极开拓农民生产服务以外,还为农民提供生活服务,深受广大社员、农民的欢迎。全市共建立完善综合服务站60个。
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并投入运行,已成为连接农民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三、加强领导,促进组织体制创新的实施
在工作中,我们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发挥班子合力,注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了党委政府、有关部门、供销社系统共同抓的大好局面。
一是桦甸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为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桦政发[2003]4号),提出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出台了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委、市政府还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列入乡镇领导干部目标责任制考核之中。分管供销社工作的副书记朱喜民和副市长刘奇志同志,亲自参加桦甸市农协成立大会 ,并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对供销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农协工作提出了任务和要求。在此基础上,二位领导还多次参加乡级"农协"成立大会,作讲话、作指示,还经常深入基层供销社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调查研究,协调有关工作,充分体现了市领导对供销社工作的关怀。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主动参与。在桦甸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各乡镇党委、政府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经营业态创新工作作为乡镇主要工作去抓。抽调专人组成乡农协成立筹备组,乡镇主要领导但任名誉会长或亲自组织召开农协大会,并作重要讲话,整个党委、政府领导都参与到农协组织建设中来,促进了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三是有关部门大力响应。为调动涉农部门有关领导参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积极性,我们提出涉农部门领导担任副会长的建议,得到一致认同和支持。副会长参加农协创立大会,同时抽出时间分别代表市农协参加乡级农协和专业协会成立大会,行使了副会长的权力和义务。农协工作的影响力还涉及到涉农以外的部门,如市委组织部要求成为副会长单位,依托农协开展“党员专业社”活动;市妇联要求成为副会长单位,依托农协开展妇女"双学双比"活动;政法委、信访办等单位也积极参加到协会中来,开展法律援助和信访咨询工作,形成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的良好氛围。
四是供销社系统内全力以赴。为推进组织体制创新,我们市社领导班子把这项工作作为近几年的重要工作去抓。实行领导分工包片,科室包社目标责任制,把工作任务和要求落实到人头,与本人政绩和利益挂钩,进而有效地推动了工作,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成果。
各级领导、同志们:
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项新工作,在许多方面是边干边学,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给予批评指导,以促进桦甸市社的工作再登上一个新台阶。
二00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