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供销社
我们通化县供销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社的直接指导下,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甩掉包袱,保全和发展了农村经营网络,为全系统的“二次创业”奠定了有力基础,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 甩掉包袱,保全资产和经营网络
通化县共有21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计划经济时期,供销社所属企业发展到33户,村村都有供销社的网点。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供销社企业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原因,逐步陷入经营萎缩、包袱沉重、资不抵债的困境中。截止到九八年统计全系统负债1.1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300%以上,村级分销店只剩下40%左右,企业年年亏损,退休职工开不出工资,已经到了资产名存实亡,企业难以生存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胆改革,经与金融、劳动、社保等有关部门反复协商运作,对扭亏无望的10户企业依法进行了破产;对3户企业进行了转制;解除了700多名在职职工的身份;用512万元的代价甩掉了全部债务;重新理顺了保险关系,企业全部纳入了省级养老保险。到目前为止,全县供销社共有企业20户,农村经营网点153户,其中村级分销店65户,资产2000多万元。经过努力争取,2002年7月县社机关经费已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通过一系列改革,不但保住了系统大部分资产和经营网络,而且卸掉了企业的人员和债务包袱,从2001年10月开始,全系统所有退休职工都能按月足额领到养老金,企业已经轻装上阵,走出低谷,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努力改造,从根本上改善服务环境。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独家经营的优势,使我们的企业长期不注重自身的改造和积累,致使经营设施非常落后。尤其是农村经营网点,多数仍是过去的破大院,有些单位还保留着六十年代的宣传画,冬天用大铁炉取暖,室内烟熏火燎,院内杂草丛生,在人们的印象中,哪破哪是供销社。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供销社企业的形象,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为了彻底扭转这种状况,从2000年开始,我们首先用三年多的时间,本着资产增值、效益增加的原则,采取自筹资金、引资、职工集资等方法,重点抓了各基层供销社中心门市部的改造。到目前为止已改造了14户,大部分中心社的营业设施已经由原来破旧的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又将改造的范围扩大到村级分销店,采取中心社拿一块,分销店承包者承担一块的办法,累计投资28.4万元,对条件较差的29个分销店进行了更换门窗,安装暖气,内外粉饰、改扩建等硬件改造。通过这些努力,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些经营网点的服务环境,改善了供销社的自身形象,不仅为当地小城镇建设增添了光彩,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 认清优势、制定措施,把基层网络建设摆上位置。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通化县供销社系统的人员和债务包袱已经卸掉,生存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但面对十分激烈的竞争局面,如何发挥优势,趋利避害,使供销系统得以巩固和发展,实现二次创业,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在认真调查分析之后,我们县社班子一致认为较为完善的农村经营网络是我们特有的优势,但这一优势并没有得到发挥,要想实现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必须以综合服务站建设为载体,下大力量整合建设好农村经营网络。因此我们把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列为2003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了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参观学习,形成共识。能否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关键在于经营者的思想观念能否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村级分销店普遍实行了家庭承包,但由于长期以包代管,互不沟通,加之经营者思想僵化,缺乏竞争与服务意识,大部分分销店经营萎缩,销售额严重滑坡,不少经营者对重新夺回市场已经失去了信心,如果这种思想不转变,网络建设、事业振兴将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去年我们先后组织各基层社主任及所有分销店的承包者到通化市横道分销店和我县四方山、民主分销店进行了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大家看到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这三户分销店由于立足“三农”,灵活经营,综合服务,经营不但没有萎缩,而且还有新的发展,每年销售额都在60万元以上,这些典型帮助大家重新树立了搞好经营的信心。二是以点带面,摸索经验。统一认识,明确重点之后,我们在大泉源供销社先进行将分销店改造为村级服务站的试点,在总结试点初步经验的基础上,三月份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村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选好承包者;开展综合服务;实施开放办社;改善店容店貌;延长承包期等五条改造措施。《意见》对全县的网络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三是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各基层社按照县社的总体要求,结合本社的实际,都制订了比较具体又切实可行的网络建设规划,并认真进行了实施。经过近一年的工作,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对网络建设有了新的认识,一致感到只有中心社和村级服务站的整体发展,才能扩大为“三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拓展农村市场的覆盖面,最终实现供销社事业的振兴;二是通过网络建设这个载体,扭转了多年以包代管的弊端,使分销店的经营者又感到了集体的温暖,觉得事情有人管了,困难有人帮了,和主管部门的感情拉近了,由过去的冷面相对变成了笑脸相迎,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企业凝聚力;三是通过学习先进和巡回观摩,使落后者看到了差距,树立了竞争意识,畏难情绪少了,发牢骚少了,欠租金的少了。形成了一个学、比、赶、超的氛围;四是基层社的效益也提高了,全县村级服务站上缴的管理费普遍比过去提高了17%——35%,企业的实力有所增强。
四、 发挥优势、综合服务,抢占农村市场
与个体商户相比,我们具有两大优势,即网络齐全和设施齐备。为了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网络优势,为分销店增加服务项目。今年在县社的多方协调下,促成了14个中心社、45个分销店与县种子公司达成种子代销协议,全年代销种子90多吨,获利5万多元。其中兴林、东来两个供销社由于服务到位,种子销量分别达到15吨以上,垄断了当地市场,取代了乡种子站。在种子公司的支持下,兴林供销社还建立了10亩地的新品种试验示范田,当地政府组织农民进行了多次参观,进一步扩大了供销社的影响,为明年的种子销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代销种子虽然第一年获利不大,但它却开创了利用网络优势与外行业合作的先例,既方便了广大农民群众,扩大了供销社的影响,也直接拉动了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日用工业品的销售,为分销店抢占农村市场树立了信心。现在2004年种子代销协议已经签订,代销点已增加到了62户。二是利用营业设施宽敞的有利条件,引导经营者增加商品种类,以百货迎百客。通过参观学习,使分销店的经营者们切身感受横道等三个村级服务站之所以经营的好,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商品种类全,服务项目多。从生产资料到生活资料,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用品,一应俱全,品种都在2000多种以上,有的还增加了修理、代购、代销业务,所以客流不断,充满生机。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就是只要农民需要什么,你就有什么,需要什么服务,你就能提供什么服务,这样生意才能吸引顾客,买卖才能做大做活。思路理清之后,各分销店都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力度,增加了商品的品种,有的还把已经改为居室的营业室又重新改了回来,扩大了营业面积,使综合服务的水平有了提高。有的村级服务站还在村子的中心地段新建了浴池,方便了农民。三是及时总结推广新的营销方式,努力扩大市场份额。今年三月份江甸供销社民主分销店率先推出了年终2%实物返利的销售措施,受到当地农民的普遍欢迎。经过几个月的运行,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平均日销售额由过去的600元左右上升为2000元以上,增长了近3倍。7月份我们对这个典型及时进行了总结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现在已有两个中心社进行了返利销售试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 依托优势,建立采购中心,为网络建设提供支持。
针对目前多数村级分销店实力不强,外出单独采购商品困难的实际,在全国总社义乌众联发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8日我们正式成立了县社采购服务中心,为农村网点的商品采购提供服务。采购中心的工作宗旨是: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把质优价廉的日用工业品销往农村,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通过优质服务发展壮大农村网络,重塑供销企业形象。中心对企业的服务承诺是:以服务为己任,最大限度地让利企业,年终为企业实行返利。
为了降低成本,兑现承诺,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由县社机关干部担任。由于上有依托,下有网络,中心成立后,运行比较顺利,头一月实现销售6万元,实现了保本微利的目标。由于中心的商品质优价廉,服务热情,受到了基层企业的普遍欢迎。建立采购服务中心,是一个新的探索,我们有决心把采购服务中心办好,为系统的网络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我们整合改造网络的基本工作情况,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与兄弟市、县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打算在巩固现有网络基础上,逐步向空白村拓展,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个覆盖全县,完整、强大的供销社服务网络,为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振兴供销社事业做出贡献。
二00四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