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关于省社直属企业社有资产运营情况的调查
省社纪检组 刘咏今 徐德才
按照省社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纪检组从8月下旬开始,利用近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深入到省社直属的1 0户企业,就2000年到2002年社有资产运营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如何盘活社有资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现综合报告如下:
一、 社有资产运营的基本状况
通过调查,1 0户企业到2002年底资产总额为8 3,6 3 4万元,负债总额为9 1,9 1 4万元;虽然资不抵债已成现实,但我们多数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的职工并没有望洋兴叹,更没有退缩,而是在省社党组的带领下,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积极探索生存之路,从而使企业出现勃勃生机,资不抵债开始缩减,有的企业已经有了可观的效益。
1、有的企业注意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拓宽生产经营渠道,使社有资产得到稳步增值。如草业股份公司,前两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新班子组建后,抓住仅有的两台熏蒸设备(目前,国家严格控制此类设备数量的增加)这一优势,积极寻求稻草出口合作伙伴,很快使企业出现了转机。今年1—8月,已盈利8 0多万元。
2、有的企业利用原有办公和经营场地等资产的区位优势,联合开发商共同进行房地产开发,使有限的资产成倍增值。如省棉麻公司,2000年前已亏损1300多万元,欠银行贷款3200多万元,公司仅有的办公楼和经营场地也被银行部门收去做了抵押,公司陷入极度困境。1999年末,以贺连生为总经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争得银行同意和支持的基础上,果断地决定与开发商共同对原办公和经营场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现在,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大楼拔地而起,并全部投入使用。开发后的大楼除按协议分给开发商一部分和给银行一部分作为以资抵债外,其余的均为棉麻公司的固定资产,总值7000多万元,比原有资产增值近1 0倍。目前,仅1—2层出租给北京华联超市,每年就能收入租金1 8 5万元,企业出现了转机。
3、有的企业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货场、库房、专用线等广泛招商,使社有资产得到有效地盘活。如省合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原主营业务因政策受限而停滞的情况下,适时调整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地处建材商贸区和拥有铁路专用线的得利条件,成立专门机构,对闲置的库房和办公用房等广泛进行招商,同时还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机构,全方位为客户服务。目前,已有9 5%以上的场地、库房、办公用房等得到有效利用。还有的企业对没有保留和利用价值的资产进行适时变现,减少了部分资产的继续损失。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感到,近三年来1 0户企业在资产运营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社有资产流失严重。有的企业领导人工作不负责任,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经营性的资产流失;有的企业在投资时不对投资对象作深入地调查,就盲目轻信对方谎言,导致投资失败,甚至上当受骗,造成投资性的资产流失;有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私设小金库,搞帐外帐,给利欲熏心者有机可乘,造成大量社有资产违法乱纪性流失。
2、社有资产部分闲置。有的企业部分仓库、场地、房屋和设施仍处于闲置状态,有的闲置半年、一年,也有的几年来一直没有利用。
3、社有资产低效运营。在省直1 0户企业中,有百分之五十的企业是靠出租原有的资产维持生存。且租金逐年下滑,一年比一年少。据有的企业领导讲,如不对原有资产开发、利用、改造,将有可能出现低价也租不出去的危险。
(二)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1、企业改制不彻底,改革步伐缓慢。省社直属企业的改革,干部职工习惯将其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98年的改革,去年以来的改革称其为第二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两次改革尤其是目前正进行的第二次改革,确实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艰难地站住了脚,活了下来。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改革还有不彻底的地方,比如我们多数企业的改制都已完成,但新的企业没有按新的机制运行,仍然是老一套,尤其是社有资产产权在省社,企业、经营者、职工之间的责、权、利还没有界定清楚,使省社理事会仍处于虚位,对所属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社有资产仍处于有时常流失的危险境地。个别没有改制的企业负责同志只顾考虑自己将来改制后的去留,而不去谋划企业当前的发展,有的甚至停止了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坐等改制。
2、社有资产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完善,责任不落实。从调查的情况看,我们省直的1 0户企业在内部管理上都建立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有的还装订成册下发各基层单位,但在落实上大都无人问津,更谈不上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企业仍然是经理一人说了算,什么企务公开,什么制度规定都成为一纸空文,因而频频出现资产被贪、被占、被坑、被拐、被骗,最后又无人追究经营者责任的问题。
3、企业法人队伍素质不高,责任意识不强。目前省直企业法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比前几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按照管理现代企业的客观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个别的企业领导个人私欲膨胀,一心想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利益,在蚕食社有资产;有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下,决策和管理频频失误,在损失社有资产;有的思想保守,开拓意识不强,只靠守社有资产维持生存。
4、企业债务包袱沉重,经营和开发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多年来各种因素所致,我们所属的l 0户企业基本都处在负债经营的状态,有的甚至资不抵债。目前,多数虽然经过改制,与老企业剥离,独立经营,但资金缺乏仍然是制约盘活社有资产的一个关键环节。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
三、几点建议
强化社有资产的管理和保护,采取有力措施盘活社有资产,并使其尽快发挥最大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供销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下面仅就省社直属企业如何盘活社有资产的问题提出几点探讨性的想法。
1、继续深化改革,构建全新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应继续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抓紧完成没有改制企业职工和资产的两个置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改革后的新企业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社企分开,管理科学。真正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省社理事会应从目前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管理企业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履行好国家法律赋予自己的对资产拥有、管理、以及企业法人的聘任、企业重点经营、投资活动的审批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检查权等。
2、构建社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省社理事会作为省直社有资产的所有者,应尽快制定一整套管理社有资产的规章制度,并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抽调专人,负责日常对社有资产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产权登记、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产权纠纷处理等)。并应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发展不断地调整和制定对社有资产使用和运营的方针政策,决定社有资产的方向和产权变动规划,对各单位占用的社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把有限的资产管理好,保护好,防止社有资产流失。同时,应以正式合同形式授托代理人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运营。理事会还要定期对社有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考察、评价、指导,对所选派的社有产权代表和授权经营的代理人的行为、业绩进行监督和评价。要加强对企业法人基本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树立整体意识,克服本位主义和小团体主义,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一心一意谋划好企业的发展。
3、完善社有资产管理和运营体系的监督机制。应建立对社有股权主体及其所投资的公司的领导班子成员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社有资产经营管理无人负责以及由此产生的管理层对社有资产的侵害问题。在选择社有资产经营者的过程中,应放开眼界,在全省乃至全国采取公开选聘、竞争上岗的办法进行。对社有资产的经营者应按责、权、利一致的原则,在权利和责任到位的前提下,对其实行年薪制。对于经营管理能力低,使社有资产造成流失的经营者要实行责任追究,不应一走了之,更不能换个企业照常当政。对制造严重流失者,不仅要使其侵吞的果实吐出来,同时还要使其在物质上、精神上承受沉重的代价,使其得不偿失。
4、建立健全社有资产法律保护体系,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理事会应设立法律法规办公室,聘请资深的律师做常年的法律顾问,并在机关内选调熟悉法律法规的干部充实到办公室,其主要责任是针对损害、侵吞社有资产的单位和个人,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民事和刑事诉讼,确保社有资产依法得到保护。同时还要指导和帮助企业完善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一是完善股东大会运作规则;二是完善监事会制度。这是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前提。
5、实施资产重组,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多年的生产经营,使我们有些直属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了较大幅度增值。有的目前仍具有一定实力;有的企业虽然近两年负债较多,但由于有形资产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增值的潜力很大;有的企业虽然有形资产不多,可无形资产在省内和临近省区确形成了品牌。为此,我们要从省直企业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进行总体谋划,充分利用这些有效资产,果断地实施资产整合重组,调整组织和经营结构,扩大招商引资,使有限的资产发挥最大经济效益。一是要实施房地产资产重组,可依托省供销实业有限公司,大力开发房地产业(省社可成立统一的指挥部,由领导挂帅,抽调相关处室的负责同志参加负责办理相关手续,指导协调各项工作);二是要实施品牌无形资产重组,可依托省农资股份公司,吸纳全省系统内各级公司入股,做大做强“吉林农资”;三是要实施营销渠道无形资产重组,可依托省饲草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饲草业;四是要依托再生资源公司在全省构建烟花爆竹网络体系,做大做强烟花爆竹经营。总之,实施资产重组既是省社部分直属企业求生存的明智选择,也是省社所有直属企业今后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00三年九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