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省社直属企业经营日趋萎缩,所属企业没有商品经营活动,仅靠出租资产所获得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多数企业连年亏损,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严重束缚着企业改革与发展。二是企业体制性障碍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消除。省直企业虽然进行过多次改革,但是至今没有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度。虽然职工入股,但企业没有作为股金进行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机制没有形成,职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没有紧密结合起来,依然是省社理事会一股独大,单方承担风险。省直企业要摆脱目前的困境,只有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才能走出一条生存和发展之路,实现二次创业的目标。
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约省直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首要的因素还是受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和观念的大转变,就没有省直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大突破,因此广大干部职工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
——树立效益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因为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效益,企业就不能生存与发展。企业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要始终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赚钱。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企业法定代表人,要牢牢地树立效益第一、效益至上的意识,没有效益的劳动就是无效劳动的意识,要树立以效益论英雄的意识。省社考核班子和一把手的标准就是经济效益,以效益论功过,以效益论
奖赏。
——树立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优胜劣汰经济。虽说市场需求是可以开发的,但在一定时期,市场需求是有限的,在商品供过于求或商品结构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企业要完成自己的商品销售,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必须靠竞争来获得,靠抢别人的份额来扩大自己的份额;我们不竞争,商品就卖不出去,就没有市场份额。市场经济是残酷的、无情的,企业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积极参与竞争。
——树立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大海行舟不进则退,企业也是如此,企业不发展就会退步,最终退出市场。企业要求得生存,首要的就是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生存,靠出租资产收入是无法维持的,因此,省直企业要树立发展意识,要有克难制胜的信心,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来不断发展新的经营项目和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树立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企业立命安身的长久之计。企业只有诚实守信,才能赢得客户,才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专门写了一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过去,有的企业因为失信而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今后企业要牢固树立诚信意识,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其次,要深化省直企业的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省直企业改革,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加大改革力度。
——改革方向。省直企业的改革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逐步改革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改革原则。一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小、整体搞活的原则。市场经济是优胜劣汰的经济,省社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和自然法则,谋划直属企业的改革,对资产规模大、包袱轻、有发展前途的企业积极予以扶持、培育,使其不断壮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对那些资产规模小、严重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业,下决心关停并转或将资产量化给职工,完全民营化。二是坚持改革的力度与发展的速度、职工可接受的程度相结合的原则。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创新体制;同时要充分考虑职工经济和心理可承受的程度,体现践行“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使改革在稳定的环境中不断地推进。只有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才能使改革顺利进行。
——改革重点。一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置换职工身份,重新确立上岗人员与企业之间的雇佣关系。二是实施公司制改革,按照《公司法》进行调整,广泛吸收社会法人(包括民营企业)、自然人和外商投资入股,真正改革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企业。三是本着抓大放小、整体搞活的原则,重新整合省直企业资源,使这些资源得以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尽可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后发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通过大力招商引资,落实项目建设规划。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盘活资产、引进外资,而且还可以引进人才、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还可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改革目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应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招商引资,落实省社党组规划的“六大龙头、八个项目”建设,进而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后发优势,为省直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省供销社企业发展处王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