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供销社 办公室 王光瑞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意义 在白山黑水之间,有一片肥沃而富饶、广袤而神奇的土地,这便是中国的东北。这里是300多年前北方民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龙兴之地”;这里是100多年前山东、河北破产农民背井离乡、荡漾着希冀淘金的“关东”;这里曾是爱新觉罗·溥仪1932年踌躇满志,进行帝国复辟的梦境所在;这里曾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失所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这里曾是日本军国主义垂涎的“宁可放弃本土,也绝不放弃的满洲”;这里曾是赵尚志、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热土;这里是一亿多黑、吉、辽民众的家园,是世界的东北亚,是祖国迎接每天第一缕阳光的地方。 1949年的秋天,东北迎来了激情燃烧的新岁月: 作为抗美援朝的大后方,东北的发动机从未停歇过;人民解放军10万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劳动的号子从未停息过。58个大型项目上马,“大工业”以鞍钢、一汽、沈飞为承载坚实地走进了东北人的生活。 东北人曾经自豪过:我们创造了东北工业的繁荣,也成就了东北农业的辉煌,我们贡献了“工业宪法”,也塑造了“铁人精神”。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古董老了值钱,经济老了就会贬值;科学家老了值钱,而科学理论老了却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也就在一个黎明,东北人发现,我们落伍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东北三省工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生产步履维艰,这一幕被称作“东北现象”;作为“粮食市场稳压器”的东北农业也遭遇了相同的尴尬:传统优势农产品大量积压、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经济效益提高不大等问题尖锐,“新东北现象”随之诞生。 东北人开始承受改革的阵痛,部分产业工人离开原有岗位,黑土地上生产的粮食出现了大量积压,林业、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始直面“高衰”和“匮乏”…… 仅1978年以来的20多年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一路下跌,由原来的16.5%下降到9.3%,降幅超过40%。东北三省工业在全国的排序不断后移:辽宁省从全国第2位下降到第5位,黑龙江省从第7位下降到第14位,我省则从第15位下降到第18位。1990年以来,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相对仍较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而现在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现在为其46.2%,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对于我省来说,则是“解元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阳光总在风雨后。一场来自内部的静悄悄的,但具有深远意义的反思引发了新一轮的变革。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没有忘记东北——10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深入东北的企业、矿区、农村进行调研,为谋划东北的明天做扎实的积累。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首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概念。“东北的振兴是国家战略中21世纪的一个抓手”。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激发东北发展活力,释放东北发展潜力,确保国家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共同繁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2003年,东北三省,热流涌动。中国大地,劲吹东北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三次视察东北,意义非同寻常。第一次是农历除夕之夜,温家宝到辽宁阜新一煤矿矿井下和工人一起过年,媒体解读其意义在于亲民。第二次是5月底6月初,温家宝总理率队到辽宁省专题调研老工业基地的整改,“其经济意义则已经凸现”。第三次是8月初,温家宝总理在黑龙江和我省考察,并在长春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这次会议正式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列为国策,振兴东北的战略意义再度凸显。至此,东北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带之后的第四个经济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第四个增长极。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着眼,继东南沿海开发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之后做出的又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是一件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大事。中央《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经启动。《意见》全面回答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相关政策,是指导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纲领性文件,也给供销社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供销社带来的机遇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村市场在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上都将发生深刻变化,为供销社开拓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供销社阵地在农村,地域上的偏僻导致思想观念的封闭和落后。因此,供销社受计划经济影响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着力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必将给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管理,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对于供销社发挥优势,整合资源,进行组织创新,充分发挥组织、指导、服务、协调和管理等职能,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舞台。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这有利于我们融入省委、省政府构筑农产品第三大支柱产业之中,大力兴办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户功能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供销社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巩固东北地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地位。”这对于我们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为“三农”种养加、产供销服务提供了大好机遇。 (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向专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对我们建立具有吉林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基地,组织农民按标准化生产,提高我省农副土特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了大好机遇。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这对我们充分发挥供销社在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我省主导农产品,在农产品主产区和大宗农产品集散地创办批发市场和农村集贸市场,为农民出售农产品搭建交易平台创造了条件。 (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这对于改造我们供销社经营网络,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大力兴办物流配送中心,实施连锁经营,建立农村现代物流新体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扩大老工业基地的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要发挥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毗邻的区位优势,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合作。”这对于我们贯彻“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针,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进一步拓宽外经外贸经营的新领域提供了大好机遇。 三、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再创供销社辉煌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了我们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但我们很多人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得到转变。有的老年人感慨说:“东北是老工业基地,也是国家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计划经济的时候,东北提供了差不多全国三分之一还多的商品粮,可是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国家却不管了,南方人也没良心了。” 言外之意,东北被国家抛弃了,东北被南方抛弃了。一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认为是中央给政策、给资金,这是非常狭隘的。仅靠政策扶不动,单靠资金扶不起。扶持东北,国家也曾给过政策:如债转股、清理三角债;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国企三年脱困,中央也有照顾。仅仅是粮食补贴的钱,每年中央财政就要给东北拿出500多亿……但收效甚微。曾被誉为我国“轮胎行业摇篮”的黑龙江省桦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最早引进子午胎项目,花了上亿元从国外进口的设备,不是安装不上就是缺零配件。可是,领导出国学习,又把外国人请来,每年几百万上千万元地进行技术改造,但每年还是亏损3亿元。吉化公司投资数十亿元建成的高碳醇装置等项目,没干多久就停产了,“减员增效”使4万名职工离开工作岗位。有一个小镇拿出一个很不错的项目搞招商引资,外商也愿意为此投资3个多亿。在考察时,这个镇政府官员研究后认为,人家外国人来了,咱这小镇也没什么好招待的,多没面子,干脆请外商到省城去消费吧,没想到外商反而不干了:我是来投资的,不是为了消费的,拜拜!一个很大的项目就此没了音信。究其深层次原因。一是“国有”观念下的“白食”心态。争项目、跑贷款,他们在贷款那天起就没想过要还,“不要白不要”。二是政企“混血”生出市场“怪胎”。投了二三十亿元的吉林省“一号”工程“大液晶”项目,填补项目“空白”换来的是市场“空白”!三是体制漏洞催生项目腐败。几个“天字号”工程都出现了腐败问题。震惊中央的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案”就与牡丹江“大维C”项目有关。中国北方彩晶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建“大液晶”项目时,原企业一把手在运作企业上市时因虚报利润,涉嫌金融欺诈被处理。因此看来,东北是被市场抛弃了,被观念抛弃了,被自己抛弃了。 振兴东北,改制先行。温家宝总理指出:“实现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最根本的是靠改革。”我省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也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少,特别与其它两省相比,南部辽宁有出海口,北部龙江紧靠俄罗斯可以直接出口,我省是边疆近海省,一头都不靠,就像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规划纲要》和中央给的第一批项目及资金额度也明显看出我省处于弱势地位。据网上消息,四年前,一个港商当着几个东北人的面调侃地说:“东北是不可以去做生意的,包往返机票再包送女朋友都不去。”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消息传来后,这个港商仍在观望,他很怀疑东北人会不会浪费了中央政府给的机会。《要振东北,先震东北人》一文,非常尖锐,一针见血,扎得人心痛。尽管有些偏激,尽管你不愿接受,但又不能不承认人家说得有些道理。文中说,东北人尚武而懒惰,表面自尊实则胆小,看似义气却不理性,崇拜权利,“等”“靠”“要”成了思维定式。东北人对南方人的勤劳和才智其实是心理上的佩服,面子上的不屑。“正常的人际关系被含糊的义气取代,肉体的懒惰导致了精神的畸形。正常的人际关系变成了一种含糊的义气,正当的游戏规则被感性所取代。理性关系丧失的结果,使东北前人有门不走专跳窗户……”导致目前东北改制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人们常说制约经济增长主要是瓶颈问题,瓶颈在哪里?瓶颈在瓶子的上端。职工要保国有身份和“铁饭碗”;企业经营者要保领导地位和经营权力;主管部门要保“势力范围”;银行要保债权;地方领导要保稳定。各个层面都希望在基本不动原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情况下进行企业改制,或宁肯维持现状也不愿冒风险,这就出现了多数企业没有改制或改了也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产权的问题,这就是在“维持”心态下只管“输血”、不求改制结出的恶果。 我省要在这种大背景下实现经济振兴,就要付出比南北两省更多的努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条件。”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又确实以工业为主。供销社在夹缝中生长。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穷,落后就会被人瞧不起。中央给了我们机遇,但机遇具有时效性、特殊性、实惠性。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我们认为,供销社要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进程中求得突破,就必要抓住这次机遇,树立超常的发展观念、制定超常的发展目标、采取超常的工作措施、利用超常的方式和方法、付出超常的劳动和汗水,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要切实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是我们与东南沿海 地区最大的差距。当我们文山会海总结经验,坐而论道的时候,人家已经付诸实践,干得热火朝天;当我们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找出政策让干啥的时候,人家是研究政策没不让干啥,已经干得如火如荼。因此,我们必须从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和“官本位”观念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变行为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竞争的观念、服务的观念、发展的观念。 (二)要切实以人为本。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格,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推进供销社改革和发展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要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按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各级供销社领导的驾驶市场经济的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协调关系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为供销社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要切实改革体制转换机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如果体制不转换,机制就难以活起来,那就是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供销社企业,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去运行,该管的要坚决管住,不该管的要彻底放活。 (五)要切实抓好工作落实。要把组织创新、业态改革、农业产业化、企业改革、助农增收等重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不断提高我省供销社的整体实力,在推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只要我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拼搏,真抓实干,通过几年的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够迎来供销社光辉灿烂的明天!
主办: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吉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协会 吉ICP备05002594号-1
承办单位:省社信息服务处电话:0431—88975543传真:0431-88975543邮编:130041
地址:长春大街740号E-mail:jlcoop@163.com
COPYRIGHT (C) 2009 jlgree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 TO WEBMASTER.
吉公网安备 22000002000029号网站地图 | 网站标识码:2200000032